苍南摄影师回访“希望生” 有人摘设计界奥斯卡奖

2017-02-15 07:30

萧云集当年拍下的少年董合肃

董合肃获德国“红点奖”

小时候陈炎患重病,刊发报道后,爱心人士相助。

陈炎在老家莒溪从事理发工作

  温州网讯 月收入近两万元,在杭州开有工业设计工作室,其作品“DU休闲椅”去年还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红点奖”……很难想到,拥有这样一份“成绩”的人是个小时候接受过希望工程助学款,从苍南赤溪乡村走出来的穷小子。

  和这个穷小子一样,上世纪90年代苍南不少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也都曾受到过希望工程的关怀,他们的人生轨迹随之改变。

  那么,这群昔日的小伙伴目前都在哪?他们的生活状况可好?

  日前,20多年前拍摄过大量苍南“希望生”摄影作品的摄影家萧云集再次拿起镜头,对部分“希望生”做了一次回访,讲述励志与感恩的故事。

  受过希望工程资助的小学童去年摘得设计界“奥斯卡奖”

  拥有近两万元月薪,在杭州开有一家名为谷岛设计工作室的人,名叫董合肃,今年33岁。贴在他身上的“标签”还有REMOOL家居创始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等,他和他的团队为素壳家居、善轩家具、志邦橱柜等品牌都做过产品设计。

  董合肃说,他的父母都是赤溪当地的普通农民,共养育有三个孩子,他是家里最小的那个,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上世纪90年代他就读于赤溪白湾小学,当时家庭条件不好,尽管家里吃的用的都紧着他先来,但他穿过的不少衣服还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

  在他12岁那年,希望工程走进了学校,他由此获得了部分助学资金,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读书,读好书的目标。对于获得资助的具体金额,董合肃说,时间太久他已记不清了,但对于希望工程给予过的帮助他充满感恩。

  透过萧云集当年拍摄的照片,记者看到那时稚气未脱的董合肃穿着粗衣,眼睛大大的,一只手正握着笔写字。

  董合肃在苍南一直读完了高中,于2003年考上了浙江理工大学。大学期间,他参与了一些勤工俭学项目,申请了助学贷款,大三时与同学一起设计的作品“漩涡漏斗“,成功获得了意大利Design Boom设计大赛的入围奖。据悉,当时全球共3857件作品参加比赛,仅155件作品入围,国内仅20件。

  毕业后,董合肃与人合伙开了谷岛设计工作室,2014年他结了婚,目前有了一个一周岁的女儿。去年7月时,他凭借设计作品“DU椅”,成功获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红点奖”,并去德国领奖,为自己的设计生涯再添一座里程碑。

  董合肃说,作为一个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寒门学子,他现在感觉生活很幸福,他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多回馈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关注过的病重男孩陈炎

   现身体健康已摆脱病痛折磨

  1995年3月的一天,萧云集为拍摄“希望工程”图片展览,来到苍南莒溪中心小学时了解到,该校三年级一名叫陈炎的男孩正因贫病交加,面临失学。陈炎4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他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8岁时他又患上了慢性肾炎,病情严重时全身浮肿、酸痛,双脚疲软不能行走。

  事后,萧云集将陈炎的状况告知了他在杭州的朋友“流星雨”,内蒙古女作家阿琳通过“流星雨”知晓陈炎的病情后,变卖了家里的一辆摩托车,只身南下专程到苍南莒溪看望了小陈炎,并提出要对其进行资助。与此同时,温州晚报在获悉相关情况后,在1995年11月4日和5日的头版连续刊出文章《莒溪小学童家贫又患病,北国女作家爱心跨千里》《北国女作家爱心跨千里温州人自己应该怎么办》,呼吁社会人士给予陈炎帮助。

  报道刊发后反响强烈,附二医相关负责人致电晚报:育英儿童医院愿意接收陈炎入院,并免费对其进行全面体检及必要的初步治疗。为此,晚报记者受医院委托,将陈炎从苍南接至市区入院治疗,最终经过医务工作者的精心治疗,小陈炎转危为安,病情日渐好转。

  昨日,记者再次联系上了陈炎,现已年过三十的他表示,自己在读书时受到过希望工程的关怀,后来病重期间又得到了阿琳老师和我市爱心人士的帮助,他至今感恩在心。他现在身体很健康,已摆脱了病痛折磨。目前,他在老家莒溪从事理发工作,今年计划找个女朋友。

  -对话摄影家传递励志感恩故事“希望生”准备爱心接力

  萧云集说,他最初萌生用镜头拍摄“希望生”的想法,源于1994年他参加的一场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当时著名摄影家解海龙送给他一本《我要上学》的画册,他看后深受震撼,便也想着回到苍南用镜头记录下当地的“希望生”。拍摄工作启动后,随着他接触过的“希望生”越多,他收获的感动也就越多,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他拍摄了大量“希望生”摄影作品。

  时隔20多年之所以再次选择将镜头对准这些曾经接受过希望工程帮助的“希望生”,也是希望可以传递出更多的励志、感恩故事。萧云集告诉记者,此轮回访拍摄活动启动于今年年初,当时他心里也有顾虑,想着二十多年过去了,以前的那些“希望生”会不会已不愿再回忆接受资助的故事。

  不过,截至目前,尽管当年身在苍南的“希望生”现已分居在全国各地,但在萧云集已联系上的“希望生”中,几乎没有人拒绝采访拍摄。这些“希望生”在谈及自己接受过希望工程关怀的情况时,大都记忆深刻,并对资助过他们的人至今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据萧云集透露,他回访的“希望生”中超八成有着体面的工作,有做老板的,也有当公务员的,均有着各自美满幸福的生活。本月11日,岱岭畲族乡坑门村“希望小学”50多位毕业生还在时隔20多年后再度聚首校园。他们中的不少人表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在西部贫困山区仍有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准备成立一个公益组织,开展慈善活动,来帮助这些孩子。

  感谢摄影家萧云集为本次采访提供帮助,并提供资料图片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李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