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瓯海跑前头 他到底咋做的?

2017-02-15 08:12

瓯海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定级现场。

丽岙“瓯悦书屋”外景。

瓯海区文化馆公益培训。

服务中心,文化先行。

  名家有约,共读《温州两家人》。

  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现场会。

  温州网讯 去年12月8日晚,瓯海区新桥街道文化广场百姓舞台,台上精彩纷呈,台下一片欢腾,“瓯海区首届社团文化节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定级活动闭幕式”在这里举行,24家文化团体获瓯海区文化部门授牌“星级”称号,4家文化团体获评“五星”……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财政投入方式,完善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去年10月,瓯海区率全市之先,对文化服务进行评估定级之后,再以公开招投标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使百姓享用上更对口味的“文化大餐”。

  瓯海区作为我市首个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性示范项目创建单位,2016年全年送戏下乡400余场、送图书下乡11.4万册、送电影下乡2664场、送讲座展览97场、举办“文化走亲”7场;区图书馆共接待读者72.4万多人次,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公益培训1050场;区文化馆共开展公益培训辅导活动320余场。2016年,瓯海的成绩单上出现了多个“第一”,编制了全省第一个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专项规划;被授予全省第一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开放了全市第一家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维日康·树贤艺术博物馆;实现了全省第一个军地图书馆联网;建成开放全国第一家侨文化精品书屋……率先开展文化先行服务“大拆大整”专项行动;率先开展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率先组织举办“首届农民阅读周”;向区“治水公益基金”争取300万元修缮文物的做法成为新经验……立足“十三五”发展新起点,瓯海区不断尝试创新供给,“送文化下乡”“文化派驻团”“精品农家书屋运行管理”等项目通过招投标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接连在瓯海落地,深受群众喜爱。

  去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预示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不是只挂在墙上,而要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将得到法律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同时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上升为法定原则,这对于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瓯海区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展表示,瓯海公共文化服务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满意度。

  文化下乡模式

  创新

  “评估定级”后公开招标

  在潘桥街道潘北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二楼,每周一会定期举办一场鼓词演出。“距离演出前一两个小时群众已早早去占座,来晚的人只能在过道里看演出。观众经常多得坐到舞台边上去,演员在观众的包围中演唱……”瓯海区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管理科科长项炳晓告诉记者,鼓词在潘桥街道极受欢迎,有一次,演出因故未能如期举行,竟引得村民闹腾不休,意见纷纷。

  单就去年一年,瓯海区送戏下乡400余场,那么,如何才能知晓哪些戏百姓爱看呢?瓯海区积极推行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效能,开通“瓯海文化”微信公众号、瓯海文化网等平台,及时发布全区各文化阵地开展的各类活动、人才和社团菜单,群众均可通过互联网平台“点单”预约,还能报名参与感兴趣的文化活动。服务模式实现了由原来的“我送你看”向“你点我送”的个性化点单转变。“塘河文化节”“琦君文化节”“文化进万家”“幸福瓯海·百姓风采”“‘绿’文化节”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深入人心、深得民心;“泽雅纸山文化节”“‘二月初一’瞿溪民俗文化节”“正月十三周岙挑灯”等特色节庆活动影响力逐渐扩大。“自下而上,以需定供”菜单式服务体系建立后,舞台下观众更多了,文化活动参与度更高了,鼓掌叫好声也更响了,让群众满意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实现了供需有效对接。

  据悉,该区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服务评估定级活动,以集中展演、分类定级的方式进行,共有24家文化团体报名参加,其中参与综合类展演13家、曲艺类1家、戏曲类6家和书画类4家。活动全程委托市文化馆、市越剧演艺中心等第三方文化艺术权威机构开展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将文化团体分为一至五星级,政府按不同星级进行扶持。评估定级活动结束后开展政府公开招投标,最后根据百姓在文化惠民平台的“点单”情况购买和安排演出场次。

  为避免诸如在“送戏下乡”活动中出现实际演出时人员变更、换戏、演出水平大幅下降等问题,在活动实施方案中作了硬性规定,要求服务质量前后必须持平,并对人员专业级别、平均年龄、参展人数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明确要求“所有参与展演单位之间的人员不得雷同”。这项条件的提出,实际是为了利用同等的资金尽可能扶持多支文化队伍,培养更多人才,将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主体定位于广大群众,扶持中小文化团体的成长,才能使投入和需求都不打“水漂”,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姓受益”的良好局面。

  农家书屋改造

  创新

  “第三方机构”托管运行

  位于“最美侨乡”瓯海区丽岙街道的全国首家侨文化精品书屋——“瓯悦书屋”,是于去年12月12日揭幕开馆的瓯海区图书馆丽岙分馆。明亮的落地窗、木质桌椅、仿古台灯,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当地读者沉浸在知识的海洋。这家室内面积380平方米,以欧式风格打造的书屋,引入了丽岙咖啡业主入驻,无论在装潢和内容布置上均“洋气”十足,2.5万册的藏书,让它傲居全市图书馆分馆藏书量榜首。这家配合丽岙浓郁侨乡文化元素打造的精品书屋,已成为小镇人气最旺、利用率最高的休闲文化场所,同时这里还成为温州市侨务文化基地,是丽岙华侨的文化活动基地。

  阅读,是民众获得“文化温饱”的一条重要途径。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读书难的问题,瓯海区于近年来建成农家书屋191家,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书屋处于闲置状态,人流量不大。为提升农家书屋配置与形象,打造契合民众精神需求的精品书屋,自2015年起,瓯海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农家书屋图书资源进行了整合扩充,重新规划区域布局,对22个农家书屋进行了改造提升,打造出图书资源丰富、环境舒适、深受读者喜爱的“瓯悦书屋”,其中13家图书资源超过7000册的精品农家书屋实现与市、区图书馆的联网,可通借通还,服务明显提效。另外,设于瓯海区消防大队内的军地图书馆与全市公共图书馆联网的实现,在全省来说还属首创。

  为更专业化地管理书屋,让读者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瓯海区通过招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从2017年1月起将辖区首批12家精品农家书屋的日常运行工作全年以“半托式”打包给中标的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每家精品农家书屋均配置1名专职管理人员,并要求成立瓯海区农家书屋配送中心,每月向各书屋配送流通图书500册以上。今年,各精品农家书屋每月还将有1场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同时,瓯海区图书馆还将在各农家书屋不定期开展各类联动配套活动。

  除区图书馆、“瓯悦书屋”外,在瓯海还散布着6家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区图书馆、城市书房、瓯悦书屋、农家书屋”图书服务平台网络已愈加完善,滋养着瓯海人的阅读生活。

  文化阵地管理

  创新

  “文化派驻团”专门指导

  “十二五”期间,瓯海区高标准建设成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共文化阵地,同时,在全区实现了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成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了“15分钟文化圈”。

  公共文化阵地建好了,如何“盘活”是关键。近年来,由各镇街综合文化站组织和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可往往在活动结束后,人气就散了,镇街综合文化站内人气始终不高。

  为使镇街综合文化站真正成为群众“学文化”“享文化”的活跃阵地,2017年年初,瓯海区文广新局启动“文化派驻团”项目,要为每个镇街派驻一个文化派驻团,有效整合资源,指导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培训课程。

  “文化派驻团”包含“三个一”:聘任当地一位瓯海文化名人担任基层文化顾问,参与瓯海基层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为瓯海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在瓯海区文化系统范围内选择骨干担任文化派驻团团长,全面负责文化派驻团的计划制定、方案实施等各种事宜;通过第三方机构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位具有一定文艺特长和文化活动组织策划能力的文化派驻员,负责联系镇街文化活动的具体事务。另外,瓯海区文广新局还首先在娄桥街道开展工作试点,创新推出了文化馆服务新模式:即建立以区文化馆为总馆,镇街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从总馆至下级逐级推送公共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全区最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

  “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建设富有创新活力极具独特魅力文化强区的目标,始终秉持‘文化先行、文化惠民、文化兴业’的发展理念,多补民生之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为全区人民打造幸福的文化家园。”瓯海区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展如是说。

  本版图片均由瓯海区文广新局提供。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程潇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