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讯 11月3日,在风景如画的安徽省旌德县黄山脚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与安徽德泽猕猴养殖基地正式签约,共建“国家眼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基地”。此次合作标志着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眼科研究平台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未来有望惠及遗传性失明、老年性黄斑变性等患者群体。
聚焦视觉健康
打造“三个高地”
签约仪式上,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终身名誉院长瞿佳教授指出,研究基地将以国家视觉健康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三个高地”:高标准科研高地,构建规范、可追溯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与伦理体系;高效能转化高地,打通“实验验证—临床转化”关键通道,加速眼脑疾病、干细胞再生、青光眼等领域的成果落地;高水平开放高地,推动人才、数据与样本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产学研医用融合。
瞿佳强调,基地将通过机制创新与院企协同,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为实现“看得见、看得清、看得久”的“中国方案”贡献力量。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吕帆教授表示,此次合作不仅是资源整合,更是“临床—基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深度探索。她期待通过校企协同,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始突破,最终惠及亿万眼病患者。
成果转化在望
惠及患者可期
据悉,安徽德泽猕猴养殖基地为此次合作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该基地拥有国内领先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繁育与实验平台,具备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动物福利保障体系,并在灵长类眼病模型构建(如高度近视、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学术院长苏建忠教授介绍,依托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和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支撑,结合具有长期随访数据的灵长类视觉健康数据库,团队自2019年起系统性构建了从儿童到老年人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队列,并于今年启动非人灵长类动物眼健康队列及视网膜损伤模型研究。
在前期研究中,团队已成功建立了多种非人灵长类自然发生的复杂眼病模型(如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光损伤模型等),为疾病机制解析与干预研究提供了可靠体系。在成果转化方面,团队开发的多模态眼底影像评估体系和视网膜功能监测技术HAVAL正在向临床检测标准推进。
此外,团队建立的标准化动物模型评价体系也将为新药研发和医疗器械测试提供权威支撑,最终将惠及广大视网膜疾病患者,特别是遗传性失明、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群体。
苏建忠教授介绍,下一步,团队将依托基地重点推进四大方向:构建大规模多维度灵长类眼健康队列,建立视觉衰老与疾病预测模型;深化干细胞与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病中的应用研究;推动人工智能辅助眼底影像分析系统的临床转化;建立“模型构建—机制解析—疗法测试—临床转化”一体化研发链条,加速原创眼科治疗技术落地。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基地揭牌成立
未来将惠及遗传性失明患者
记者:胡海珍
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