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团队为矾矿申遗把脉开方 擦亮温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温州日报2025-11-07 08:28

  温州网讯 11月5日至6日,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领衔文物领域专家团队在温考察,为苍南县矾矿保护与申遗把脉开方。单霁翔及专家团队在考察中充分肯定温州历史文化底蕴、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效,寄语温州创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推动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相互赋能,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6日上午,一场关乎“世界矾都”命运的思想碰撞在苍南上演——单霁翔领衔近30位业内权威专家相聚一堂,为苍南矾矿这颗工业遗产明珠的未来指点迷津。

  研讨会上,单霁翔对温州矾矿的底蕴与价值作出了评价:像温州矾矿这样保存状况良好的工业遗产,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极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潜力。他特别赞赏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得到了有效维护——“历史年代不久,但保护得当,没有乱搭乱建,没有大拆大整”,煅烧炉、遗址、老街等核心要素均得以存续。尤其珍贵的是,当年掌握传统明矾制造技艺的劳动者依然健在,其生产场景与实物已在博物馆中展示。更独具特色的是福德湾矿工古街与生产区相互融合的格局,留下了大量珍贵遗迹。单霁翔强调,这份沉甸甸的工业家底,是苍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资源。

  这份价值认证也在专家间形成共识:它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明科技遗产,具有连续不断发展的“活态”遗产属性,弥足珍贵。当前,当地对矾矿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尤其必要,对城市更新、文脉赓续底线的坚守更是可贵。

  然而,苍南矾矿虽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跻身国家工业遗产和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组建了跨省申遗联盟,但依然面临不少挑战。近六年来参与编制温州矾矿保护利用相关方案的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分院副院长刘国胜,提示了温州矾矿申遗的三大核心挑战:遗产转型难、可持续发展难与保护资金难。

  面对挑战,众专家贡献了申遗“智慧锦囊”。

  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刘伯英呼吁尽快明确申报路径,并设立专职机构,深化与安徽庐江等同类矿点的比较研究,以夯实其“突出普遍价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则建议将申遗融入地方“十五五”规划、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借势发力。

  在活化利用的构想上,专家们的视野更为开阔。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赵元超主张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建设融合型博物馆、恢复部分生产流程,让游客能触摸、感知“活”的工业历史,实现传统产业的创造性复兴。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彤则提出矾矿是“天地造化”与地脉文化的结合体,倡导构建“科、教、文、旅、商、园”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将旧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另有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科技赋能、社区参与与生态修复,主张打造集旅游、研学于一体的国家级工业遗产示范区,让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单霁翔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文化遗产保护需实现三重目标:让遗产有尊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他强调“真实保护”与“体验式活化”并重。

  凝聚共识,苍南将着力推动《温州矾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并统筹协调全县力量,系统推进申遗工作,探索打造生态博物馆、首届国际乡村双年展等文物活化样板。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团队为矾矿申遗把脉开方

  擦亮温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记者:林思思 郑序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