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档案“复活”为工龄作证 这家国企已完成温州303家企业档案整理

温州晚报2025-11-06 09:41

  温州网讯 泛黄的工资册、褪色的介绍信、墨迹斑驳的退职报告……这些故纸堆碎片,是个人奋斗岁月的无声凭证,也是解决历史遗留难题的关键钥匙。

  在温州,有一家由国企运营的特殊档案室——温州市工业与能源集团改制企业档案室,专门收藏那些在国企改革浪潮中改制或消失企业的历史档案。8年来,让“沉睡”的档案“开口说话”,成功破解了数百名职工悬而未决的工龄认定难题,让退休无忧。

  新升级的档案室

  跨越重洋的证明

  41年“退职报告”重现

  65岁的周先生如今定居法国。1978年,他进入温州针织器材厂工作。1984年,因家人都在海外经商,他选择辞职一同赴法打拼,厂方为其出具了一份退职报告。四十一载光阴飞逝,如今周先生到了法国法定退休年龄。为了在办理退休手续时能获得更全面的权益认定,他试图寻找国内的工作证明,特别是能确认早年工龄的关键档案。

  然而,温州针织器材厂早已在改制大潮中湮没无踪。在温的朋友陈先生受托寻找,初时一筹莫展:“曾经的厂子规模不小,档案众多,改制后上级单位也不清楚,不知从何找起。”

  经多方打听,陈先生得知温州市工业与能源集团设有专门的改制企业档案室。10月中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拨通了咨询电话。工作人员迅速在馆藏数据库中检索到周先生的个人档案,顺利找到了那份1984年12月28日签发的退职报告。

  周先生的“退职报告”

  远在法国的周先生收到档案复印件时,激动不已:“很意外,没想到真能找到,还这么顺利!”这张薄纸跨越四十一年光阴与万里重洋,成为他连接往昔工作经历的有力凭证。

  周先生的故事并非个例。为温州市矿山机械厂退休职工老张找回缺失档案,完成十二年工龄认定,补缴养老保险;帮乐清市民夏先生找到1976年安置到温州化工总厂工作的介绍信,确认了三十年工龄;为异地退休职工远程调取凭证……档案室的查档记录里,那满墙的锦旗,记录着一个个从“无解”到“有解”的故事,诉说着档案“复活”带来的温暖与安心。

  “对接职工群众在工龄认定、社保补缴、身份确认等‘急难愁盼’问题,让‘沉睡的档案’转化为‘暖心的服务’,这是我们的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市工业资产营运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夏良宗介绍,自档案室成立以来,累计接待查档及咨询超1.5万人次,已为200多位职工解决了棘手的工龄认定难题。

  守护“无人认领”的历史

  303家企业档案已完成整理 

  该档案室的建立,源于一场深刻的时代变革。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伴随国家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温州市属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经历了大规模改制、兼并浪潮。

  “企业改制、员工买断,导致大量企业档案瞬间成为‘无人认领的孩子’。”夏良宗回忆道,尤其在集体企业,档案管理意识本就薄弱,改制过程中档案散失、损毁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不仅让职工查询档案、证明工龄、办理退休时困难重重,也使得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

  为了给这段特殊历史“存档”,为了给改制人员一个清晰的“履历证明”,2010年,温州市工业集团成立后,一项艰巨的任务被提上日程:将散落在市区瓦市巷二轻大楼等各处、原属温州方正集团、温州化工总厂、温州二轻工业总公司等100多家改制企业的海量档案,集中搬迁至康乐大厦,进行抢救性整理与归类。

  “我们是全市唯一系统性收藏国有及集体企业改制档案的档案室,”该档案室负责人王超介绍,“在温州市档案局之外,我们为老国企、集体企业的职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补充查询渠道。”2017年7月,档案室正式成立,肩负起原温州二轻工业总公司等八大公司旗下改制企业档案的征集、整理与管理重担。

  这项工程浩大而琐碎。截至目前,该档案室已完成303家企业(含部分未改制集体企业)的档案整理上架工作,涵盖温州天盛集团、温化总厂、西山面砖厂、三维集团、特陶集团等企业。累计整理人事劳资档案8057卷、文书档案26625卷;会计凭证档案99675卷;工资册30834卷;工程科技档案546卷。

  “时光宝库”新生

  从工龄凭证到工业记忆

  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既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依据,也是研究探寻地方民族工业企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素材。在抢救整理过程中,该档案室不仅重视档案资源的集中管理,而且特别珍视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价值。

  恒温恒湿的专用空调、先进的气体灭火装置、全方位的智能监控系统……前不久,该档案室完成了全面升级改造,为这些珍贵的档案提供了专业的“六防”(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损)保护。

  工业记忆展陈空间老照片

  在精心设置的“工业记忆展陈空间”里,历史仿佛触手可及:1954年,温州技师江钊受轻工业部委派支援朝鲜创建蜡纸厂的老照片;德国技术员在温州针棉织总厂调试机器的场景照片;曾为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建筑添砖加瓦的“西山牌”砖瓦;代表温州“一轻、二轻、机械、化工、医药、纺织”八大支柱产业的各式工业品;温州工厂生产的小提琴、电子琴、精美手工艺品……

  “镇馆之宝”则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工作人员在整理温州火柴厂档案时,发现了该厂的建厂地契。“当时的‘美丽牌’火柴曾在温州地区享有盛名。”王超介绍,据史料记载,1924年,温州巨商李秀甫联合亲友集资创办了这家火柴厂。这纸地契,无声地诉说着民族实业家实业报国的桑梓情怀。

  泛黄的文件、斑驳的实物、褪色的照片,它们不仅是个体工龄的证明,更是温州工业百年发展与辉煌的立体画卷,是“温州制造”与“温州精神”的生动诠释。

  “西山牌”砖瓦

  退休证、工资条、会议记录……在档案室的其他存储间,数以千计的档案材料杂乱地堆放着,仍有大量档案柜在等待被系统整理。“工作远未结束,”王超一边翻阅着霉变或被虫蛀的纸张一边说,“整理、分类、归档、保管,每一步都必须严谨。我们接下来会接收、整理那些未改制的企业档案。”

  待整理的档案

  档案室的灯光下,尘封的文件正被工作人员小心拆封、整理,为过去定格,为未来作证。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

  摄影: 陈怡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