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之际,战火绵延,无数典籍文献在兵燹中散佚湮灭。
在这一背景下,地方士人自觉担负起了抢救与保存乡邦文献的重任。在温州,保护乡邦文献用力之勤、贡献之大的,首推清初的周天锡。

《花萼楼集》清抄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周天锡,字懋宠,号樗庵,永嘉人。明清易代后,周天锡和弟弟陪着父亲周应期隐居乡野。不过,他不是个普通的隐士,他的退隐生活简直比上班还忙。
据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在明清易代之后,他“谢绝人事,惟以著述自娱,而尤以敬桑梓、征文献为首重”,编有《慎江文征》、《慎江文逸》《续慎江文逸》《慎江文类》《慎江诗逸》《二续慎江诗逸》《慎江诗类》等。
《慎江文征》
第一个大工程
周天锡最先着手编录的是《慎江文征》。
大约在顺治四年(1647),温州还处在战火之中,周天锡却埋头干起一件大事:搜集温州先贤的散佚文章。
他在《慎江文征》的《自叙》中坦言:“以乡人辑先哲文,该而当者难也。”以同乡身份辑录先贤文章,欲求完备精当确实不易。又言:“陵谷后四年,锡乃为此,要以寻幽访逸为事,迂焉弗应即止,于耳目所及直寄焉耳。”他四处寻访古籍,若对方不应则不强求,仅辑录自己能接触到的内容。
最终成书的《慎江文征》共六十一卷,收录宋、元、明三代温州先贤的文章,按赋、制、谕、策、书、疏文、考、诫、史断、辞、诏、表、记、序、说、范、册、笺、劄子、碑文、议、释、辩、启、咨、奏疏、上梁文、论、评、经解等文体分类编纂,体例完备。唯传状、碑志类文章未予收录,此类内容已另编入《慎江献征》之中。

《花萼楼集》清康熙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孙诒让对《慎江文征》评价甚高,称其“纲罗宏富,珍文奥策”。他在《温州经籍志》中称:“周樗庵《慎江文征》,所录宋元明三朝温州乡先辈文,凡六十一卷。巨集裒然,其搜辑颇为晐博。所载明代遗文,多从故家旧稿辗转捊录,尤多罕覯之作……然其纲罗宏富,珍文奥策,往往而在。吾乡征文之书,自当推为渊棷,固非后来陈镜帆诸人徒钞地志者所能及矣。”

《温州经籍志》民国十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孙诒让编纂《温州经籍志》时,还靠它补入了不少失传内容。如姜淮《东嘉书目考》原书已佚,但《慎江文征》第三十八卷录有姜淮《自序》,孙诒让将该文抄入相关条目之下,补其缺憾。
续编《慎江》系列
恐“烽火频惊,旧闻放失”
完成《慎江文征》后,周天锡开始编录《慎江文逸》,收录那些遗漏的和散见于他集的佚文。他在《慎江文逸》的《自序》中说明:“今复取郡邑乘所遗,与全集雕耗间见他集者,命曰《文逸》。”
不过,这活儿干得他叫苦连天。他在《自序》中总结了自己遇到的“四大难题”:“家鲜藏书,每向人丐阅,而煤败楮败者十之三,焉乌帝虎者十之五,则摭拾之难;屈首受举子业,既乏通材,至躬揽目购,又不越一乡一邑,则论列之难;及一稔姓氏如逢故交,偶得一二语,不啻寸珠尺璧,则去舍之难;甚者好思不来,穷鬼相搏,研墨吮笔,率弃去疾走弗顾者再,而风雨疾病不与焉,则记载之难。”

《花萼楼集》清康熙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再难也得干。他接着说:“余之因难而辄已,已而复搰搰不自释者,又五阅岁矣。况乎烽火频惊,旧闻放失,江河既逝,老成逶迤。呜呼!此所为愈难也与。”他深恐“烽火频惊,旧闻放失”,于是就这么边抱怨边坚持,一晃就是五年。
在诗歌方面,周天锡编有《慎江诗逸》《续慎江诗逸》《二续慎江诗逸》。他在《慎江诗逸》的《自叙》中说:“盖闻宝鼎芝房之什,黼黻休明;岣嵝宛委之章,鼓吹风雅。故白云元露,太史未进其词;华黍由庚,工替仅存其目。诗之有逸,所自来矣……是用刿心鉥目,遐讨冥搜,缀集丛残,固贻讥于挂漏;网罗放失,实托志于遗忘。聊付云蓝,敢云月旦。”他愿全力网罗那些散佚的篇章,抵抗文化被遗忘的命运。
在编纂《二续慎江诗逸》时,他特意把明清易代之际的诗单独编成一集。这些诗里,满是伤今吊古、忧谗畏讥的情绪。他在该书的《自序》中阐明心迹:“诗以著代也,代著而其人之诗见焉……而伤今吊古之吟,忧谗畏讥之什,视沦草莽槁泉石者不啻过之。”他借“白马宾王”“故宫禾黍”之典,感慨“云霞郁思,山川洒泣,人所应尔,我亦同然”。
此外,周天锡还编了《慎江诗类》六卷,从南北朝的谢灵运,编到清初的朱彝尊,共456首诗,皆与温州相关。
来源:温州大典
原标题:300多年前,温州人周天锡的乡邦文献抢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