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何止8小时?温州在龙湾试点探索“三时”改革

温州日报2025-05-15 09:35

  龙湾区永中街道万顺社区“爱心缝补坊”提供的“随时服务”。 龙湾文明中心 供图

  温州网讯 夜晚11点,龙湾“暖心V站”灯火通明,默默守候着这座城市的深夜归人。货车司机小郑走进小屋,接了一杯热水,坐下小憩。

  这一幕,是我市打破“朝九晚五”传统模式、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写照。今年,市文明中心以龙湾为试点,推动文明实践错时服务、延时服务、随时服务的“三时改革”,让文明服务跳脱白昼与特定人群的局限,顺着城市节奏,走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

  从百姓大舞台的“映前十分钟”理论宣讲,到街头的“夜风尚”文明集市;从假期素质训练营,到全天候开放的“暖心V站”,龙湾正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边界,创新性地将文明实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日常服务。这些举措使文明实践不再是某一时段的集中活动,而是随时随地可享、可感的服务。

  不仅如此,文明实践的形式也在不断扩展。青年宣讲团“罗峰思响”通过脱口秀、情景剧等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让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星火龙湾”伙伴计划通过点对点为基层文明实践阵地输送精品活动,实现了文明服务“家门口直达”。与此同时,“浙江有礼·德暖龙湾”打造了一批文明地标,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暖。

  为何是龙湾?

  龙湾并非一时“出圈”,而是在4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路径。自2021年起,龙湾将文明实践改革列为重点工程,深入推动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体系。

  龙湾率先完成了“管理—职能—人员”三位一体的重构,建立了实体化的实践管理机构,打破了群团之间的资源壁垒,实现了122个村社阵地的全覆盖,并整合教育、文化、医疗等十大功能,织就了全天候、多维度的文明实践网络。

  在这一网络中,每个社区都拥有独立的服务站,提供从教育培训、健康讲座到文化和公益活动的丰富服务。这样的体系化、精准化的服务,确保市民随时随地都能参与文明实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与此同时,龙湾探索“免费+低偿”的运作模式,释放了公益与市场的双重潜力:公益课程年增长近四倍,服务时长超过5000小时,成功跑通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可持续运转”的良性机制。

  目前,龙湾已对全区文明实践点位、资源及项目进行首轮系统梳理,并建立起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为核心的“1510”文明实践圈(即阵地15分钟可达,具有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休闲、就业创业等10项核心功能)。据了解,至今年年底,龙湾将建成30个“1510”文明实践圈。

  选择龙湾作为试点,不仅因为其制度完善、基础扎实,更因其具有可落地、可生根的文明实践方式。

  何以是“三时”?

  在这座昼夜分明、节奏多元的城市中,“三时改革”是一场文明实践理念的进化。通过“错时、延时、随时”的精准供给,文明实践被嵌入城市的毛细血管,从“看时间脸色”走向“随时在场”。

  夜晚,城市依旧繁忙。龙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打造的“活力雷锋场”为夜经济从业者和加班族提供温暖光芒,“夜课堂”送上知识的营养,“夜健身”唤醒身体的活力,“夜市集”点亮文化与烟火气。分布在街头巷尾的“V站”,为外卖员、网约车司机送上热水与休息的角落,打破了“上班族无法参与文明实践”的时间壁垒。

  白天,龙湾的“延时服务”帮助市民平衡工作与生活。寒暑假期间,文明实践中心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既为大人解忧又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节假日,“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项目将传统节日融入现代教育,五育并举,让孩子们在愉悦中理解人生价值。

  同时,龙湾为“一老一小、一特一困一新”群体制定了全龄化服务清单,开设四季公益培训课程,并实施“成长素质训练营”“青年成长俱乐部”“智慧父母课堂”等项目,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满足了多样化需求。

  日常生活中,“随时服务”悄然渗透百姓生活。万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修伞补扣、义诊代办已成街坊邻里的“日常刚需”;线上预约、线下响应,让文明服务摆脱时间限制,形成了一套“时时在线”的温暖系统。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悄悄提升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细腻。

  当文明成为城市节奏的一部分,而非刻意安排的行动,温州的“三时改革”正书写着这样的可能:最好的文明实践,是让人感受不到“被文明”,却无时无刻不在其中。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何止8小时?

  我市在龙湾试点探索“三时”改革

  记者:庄越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