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趣味“盲盒”

温度新闻客户端2023-03-04 10:24

  最近,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这里发掘的海上丝绸之路宝藏再次引起市民的关注。

  2022年,温州迎来了一个加长plus版的旱季,但对参与朔门古港遗址发掘的考古工作者来说,这个旱季不亚于一个“天降福利”。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现场是非常震撼的,紧邻瓯江边,东西长达400米。如果遇到下雨,这里就像一个大型的泥坑。考古人员常要穿着雨鞋,俯下身,在潮湿的水汽中,一点点仔细地清理提取。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每次发掘或许就像在开盲盒。朔门古港遗址这个“盲盒”,令人惊喜!

  经过长达一年的挖掘,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迄今为止遗存最为丰富、体系非常完整的港口遗址。在这里,发现了异常丰富的与港口相关的各类遗存,包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遗物,如此丰富的港口类考古遗存为目前国内所仅见。

  通过一件展品,展示一个时代。透过展品背后的烟火气,梦回宋韵的那个时代。在海量的出土文物中,考古专家为我们挑选了这些有趣的海丝宝藏。它们或许不尽是高等级的器物,但它们充满故事、趣味、瓯韵和升腾的烟火气。

  兔年话兔毫

  兔年不免俗要话兔!在出土的文物遗存中,就有一件瓷器和萌兔沾边。那便是建窑兔毫盏。这种瓷器的来头可不小,曾是宋徽宗的心头好,也是宋代文人雅士斗茶的必备“必备神器”,还是梦华录里的刘亦菲点茶同款哟。

  兔毫盏上的结晶斑纹细密且修长,就像兔子的毫毛一般,因此人们就将这样的茶盏称作是兔毫盏。

  南宋建窑 黑釉金丝兔毫纹瓷盏

  宋代温州诗人徐照有《谢薛总干惠茶盏》一诗,“色变天星照”“视形全觉巨,到手却如轻”“浇茶雪片倾”句写出了黑釉盏的“体验报告”。徐照对这个杯子十分珍爱,常随身携带。 

  在古港遗址出土的大量瓷器中,徐照提及的黑釉瓷盏占了一定比例,主要是束口和撇口盏。产地有庆元、建窑、遇林亭窑、吉州窑等,或有福清东张窑及本地文成西坑下产品。其中,遇林亭窑金丝兔毫盏、吉州窑白覆轮盏为典型茶盏。

  宋代温州是重要产茶区,所产的片茶质量较好、价格合理,茶和盏是文人士大夫点茶、斗茶闲适生活的必需品。黑釉盏的深色恰能体现茶色之白,厚壁则能保温,有助茶香持久发散,因此在宋徽宗推崇下,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茶具之一。质量上乘的黑釉盏价格昂贵,即徐照所谓的“价令金帛贵”。

  大顺元年是何年?

  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的重要方法,每次改朝换代的标配就是改年号。

  古港遗址这次出土的一件瓷器上的年款标记吸引了专家的注意。环绕瓷器一圈的年款标记是大顺元年。这个大顺元年在国内可并不多见。

  明末清初,张献忠在1644年为他的大西政权改元大顺,1645年为大顺元年。1646年,大顺二年十二月,张献忠在四川抗击清军的战斗中中箭去世。1647年,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停用了大顺年号,所以大顺这个年号也就用了三年而已。

  明代龙泉窑青釉 大顺元年铭文三足瓷炉

  中西结合的“小洋人”砚台

  这件小器物是一方小小的砚台,但有趣的是,翻过砚台,底部刻画了一个洋人的形象,深目、高鼻、大胡须。在洋人造型的下方,还刻有一个船锚的标志。据研究人员介绍,这刻画的可能是一个洋人船主的形象。可能是当时海外客商的“定制款”办公文具。

  这个富有异域风情的小物件,充分体现了温州商港的中外交流和繁荣景象。

  北宋青白釉背刻胡人头像小瓷砚

  飞鱼造型的洗脸盆

  朔门古港遗址真实再现了千年商港贸易和生活的场景,其中一件南宋青釉褐彩鱼纹瓷洗,特别具有生活气息和海洋文化色彩。

  这件瓷器上的褐彩是瓯窑青瓷代表性的装饰风格特点之一。温州古称“瓯”,从瓦,有史学家认为,瓯人以善制陶而冠名。宋、元以后,以瓯江沿江一带的码头为中心的温州港发展成为内外销的重要出发港。城郊西山、飞云江沿岸等地不少地方瓯窑的作坊遍布。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物品中,瓷器最受欢迎,瓯窑自然也成为帆远海船的“压舱石”之一。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瓷洗上生动的鱼纹。这种飞鱼造型也曾在鹿城老城区等地出土的瓷器上看到,还有鲳鱼等造型,这些鱼纹体现了温州发达的海洋文化。向海取利是温州滨海渔民的重要生计方式。每当海面上出现这种飞鱼时,往往寓意着海面下有着丰富的渔获。刻有鱼纹的洗脸盆上,也算是渔民们期盼丰收的一件“吉祥物”。

  南宋青釉褐彩鱼纹瓷洗

  已经失传的八思巴文款

  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文物遗存丰富了温州的“家底”,填补了诸多空白。温州首次出土了十多只八思巴文款元代瓷器。其中有一件元代龙泉窑青釉八思巴铭文瓷碗保存完整,在碗的内底,可以看到两个文字及其两侧的纹饰。

  这是一种已经失传的神秘文字,八思巴文。

  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也让当时的瓷器风格烙上了深深的蒙古元素。八思巴文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拼音文字,因它的创始人是元代忽必烈的国师、喇嘛教高僧八思巴而得名。八思巴文类似汉语拼音,既有声母,又有韵母,韵母分韵头、韵腹、韵尾。运用这种拼音文字,也可以拼写汉语、蒙语、藏语等6种民族语言。

  八思巴文作为官方文字,从1269年颁布到元朝末年,共用了100年左右。八思巴文也是元代瓷器明显的时代标志。

  据初步推测,这件元代瓷器上的八思巴文款应为吉利之意。

  元代龙泉窑青釉八思巴铭文瓷碗

  进口稻米搭配本地小海鲜

  民以食为天。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让我们看到了宋代温州吃货的日常。

  现在的人吃泰国香米,宋代的温州“吃货”也不遑多让,可以品尝占城(今越南)品种的稻谷。

  宋代在经济上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进口稻种亦有功劳。占城稻引种推广,粪肥的使用等,使得农业生产力获得提高,让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解放的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与工商业,有力催生了人力资源密集型手工业。

  这些进口物种,大大改善了温州人的生活,也为百工之乡奠定了基础。

  南宋稻谷遗留物

  温州人的海鲜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配的是米饭,吃的是海鲜。别说,这些海鲜和现在温州人的口味差不多,有钉螺、血蛤和生蚝。

  借由朔门古港遗址,我们一窥瓯越前人的生活和生产,看到了他们的冒险拼搏、心灵手巧和闲情逸致,看到了千年前的繁华和市井生活的“闹热”……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朔门古港遗址里藏着天下温州人精神的根脉。

  来源:温度新闻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