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年前的勃氏三叶虫……温州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

温州网2021-06-19 10:38

  温州网讯 在我国历代出土的文物中,不少器物都带有动物形象,包括禽兽、山林野兽及上古神话中存在的珍禽异兽等。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内就“藏”了这么一个“动物世界”,这里有5亿年前的勃氏三叶虫,有最威武的老虎,有最美丽的公鸡……本期《温州宝藏》,我们就来听一场它们的“自荐会”。

  勃氏三叶虫:“我们年纪最大”

  我们“生活”在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灰黑色页岩石上,长11.9厘米、宽8.2厘米、厚1.0厘米,一面平整,另一面凸凹不平,上面有两只小小的三叶虫化石,那就是我们,如今我们的名字叫“古生代寒武纪勃氏三叶虫化石”。我们来自山东沂源,距今已有5亿年左右,我们不仅名字长,我们还是温州博物馆的“动物世界”里年纪最大的,它们都叫我“老大哥”。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我们是温州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的“动物”。

  我们来给您科普一下:三叶虫化石,古时称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

   虎钮青铜錞于:“我们最威武”

  我的名字叫“西汉虎钮青铜錞于”,高42.3厘米,形似圆筒,上大下小,中空,顶部如同圆盘,肩部圆鼓,腹部自上而下内收,下半部呈直筒形。

  我的最大特点是顶部圆盘中心铸有一只凶猛的老虎。虎头肥大,龇牙咧嘴,双眼圆突。昂首挺胸,长尾卷曲下垂。虎身下伏后倾,似欲向前猛扑,气势凶猛可畏。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浙南地区出土錞于极为罕见,这对于研究东瓯的国都历史问题、青铜冶铸技术及其对外交流等具有重要价值。

  我还要介绍两位“兄弟”,它们分别是“西晋瓯窑青瓷虎子”“东晋虎形灯座”,分别是1965年出土于南白象弥来陀山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1958年出土于永嘉瓯北礁下山东晋墓。

  “西晋瓯窑青瓷虎子”,整个器形似卧虎,圆口大张,虎头向上,虎身呈蝉茧形,胸部圆挺,收腰,两侧刻画飞翼,四足前曲,作卧伏状,背上置绳状提梁,并塑有虎尾。“东晋虎形灯座”,也呈卧虎形,但更加趋向于写实。虎头高昂,怒目裂齿,竖耳高鼻,虎身肥胖,卷尾,屈肢作卧伏状,背负圆筒形灯柱,作中空竹节状。

   鸡首壶:“我最美丽”

  温州博物馆历史厅的“动物世界”里有一只大家称为“最美丽”的鸡,那就是我。我的名字叫“东晋瓯窑青瓷褐色点彩鸡首壶”,1958年出土于双屿牛岭村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墓。

  看我的外形,肩部一侧装雄鸡头壶嘴,鸡眼圆突,鸡冠很高,长长的脖颈;对侧装有圆曲形壶柄,上端衔住盘口,下端置于肩部;肩部两侧还横贴对称的桥形耳,并划饰一道弦纹。

  我不仅造型端庄,制作规整,而且口沿、柄、壶嘴和肩腹部均饰有褐彩,采用了局部描绘和点彩两种褐彩装饰工艺,极富特色;口沿、柄和壶嘴的褐彩斑是用笔绘饰上去的,褐中泛黑,在青釉的映衬下,光泽明亮。就是因为这样,大家称我为“最美丽”。

  东晋青瓷褐彩羊:“我最温顺”

  我的名字叫“东晋青瓷褐彩羊”,大家都说我是这里最温顺的动物。

  从外形看,我是一只十分温顺的卧伏着的青瓷绵羊。我昂首引颈,双目圆睁,平视前方,一对长角弯曲卷于耳后,嘴微闭,颌下有须。我体型肥美,背有管形脊椎,脊椎后面连着卷曲尾巴。我大腿粗壮,后腿以槽形弧线标示与腹部的界分,四肢蜷曲作跪伏状,细致刻画出羊蹄。我腹体中空,头顶中间有一小圆孔。头顶饰有褐彩,起到衬托装饰的作用。

  东汉瓷五管瓶:“我最萌了”

  温州博物馆藏“动物”里,长得最萌的非我莫属了。我的名字叫“东汉瓷五管瓶”,高43.9厘米,底径16.3厘米,1958年出土于温州市郊杨府山东汉墓。

  葫芦形瓶上端堆塑五只相互黏联的小罐。中罐较大,喇叭口,圆腹,底与瓶相通。葫芦瓶束腰处塑贴三只屈身靠坐熊,竖耳圆眼,右前脚垂搭,左前脚微曲,作舔食状,似狗类熊,憨态可掬。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我的造型有可能是参考亚洲黑熊。对于这种五管瓶的用途,有学者认为是烛台, 也有认为是插花的,其用途尚无统一说法。但在墓葬中作为“谷仓”的用意解释较为合理,即作为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在瓶内装上谷物,葬于墓中,象征着“五谷丰登”,带有吉祥的寓意。

   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我爱热闹”

  我的名字叫“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罐高28厘米,腹径23.6厘米,底径16厘米,1972年出土于藤桥石埠村墓葬。

  我的上部堆塑五个小罐,呈中一、周四分布。中间的小罐较大,盘形口,下与罐腹相通。四周的小罐呈漏斗形,下端与罐腹不能相通。肩部四周堆塑十四个人物和狗、乌龟、小鸟等飞禽走兽,一派欢庆热闹气象。人物姿态各异,或站,或坐,或吹笙,或击鼓,或弹琴,或裸舞,或杂耍,均头戴高帽,高鼻深目,貌似胡人。有趣的是,在罐的腹部间隔分布有四个小洞,每个洞口各塑贴一条头朝洞口的泥鳅状软体动物。有人认为可能是东南沿海地区海边滩涂常见的跳跳鱼。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根据堆塑罐上的胡人形象推断,外国人可能在三国时期就已来到温州。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