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主任中医师 温州市中心医院 中医科主任 温州市名中医 全国中西医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及老年病分会委员。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老年病、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中医体质调理。
温州网讯 昨日大寒,老百姓冬季养生也进入最后的关键时刻。虽然温州冬季并不是天寒地冻的状态,但每次冷空气到来都会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温过程,而后又逐渐转暖回升,形成“三日寒,四日暖”、寒暖交替的气候特点,就像前几日的气温一样。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天寒是冬季进补的最佳时候,如何进补?温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杨军受本报之邀介绍冬令养生如何“藏精益气”。
生活起居是养生基础
大寒前后,气温变化多端,人们应该“起居作息顺天时,老幼早卧晚起床”,早卧晚起,可以等到日出后起床,以避冬令严寒,护养阳气,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日常生活中多注意护心护脑,因为冬季昼夜温差大,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加重或者发作,建议老人和体弱者不宜早起外出晨练,同时要保证良好的睡眠,可以睡前热水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三阴交以助睡眠。
“避寒就温加衣裳,暴冷暴热要严防”,白天多晒太阳多运动,以利阳气的生长,真正达到“冬练三九精气藏,开春打虎有力量”,来年方能体健得安康。衣着应以温暖舒适、利于气血通畅为原则。
老话说:“寒头暖足胜吃药”。一般人的头部相对地保持寒凉为好,这样才有利于健康。但是老年人冬天外出要戴帽子,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气温为4℃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散失热量的60%,如果头部受寒,就会造成脑血管收缩,轻则会感到头昏、头痛,严重的还可能诱发一些疾病。因此,老话说:“冬天戴顶帽,如同穿棉袄”,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药补因人而异重补肾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健体,药补就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通过药补,补充身体所缺乏的营养物质,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病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候,尤其是冬至前后,古人认为冬至以后“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逐渐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因而在其前后进补最为适宜。“冬令进补要因人而异,忌过于温补滋腻。”杨军说,冬令进补应该围绕着“藏精益气”做文章,要顺应冬藏的特点。中医传统理论注重天人相应,认为肾主封藏,合于冬之主气,且肾为人体元阴元阳居所,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故而五脏六腑中,尤重补肾。
补肾又分补阳和补阴的不同。阳气虚的病人,可以选一些温阳益气的药物,比如像人参、鹿茸、肉苁蓉、冬虫夏草、黄芪、蛤蚧等等。阴血虚的病人要强调补肾精、补血,可选用阿胶、龟板胶、桑葚子、熟地、西洋参、石斛、枸杞子等补肾阴的药材。
注重补肾的同时,也要关注脾胃的功能。古人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的盛衰,关系到人体气血的化生和抗病能力的强弱。在进补之前,务必要先调理好脾胃,以利药物的吸收。
药补方式很多,膏方是近年来广受大众欢迎的进补方式,具有治病与补养兼顾,针对性强以及口感适宜,便捷易携等特点,比较适合病情稳定的慢性虚弱性疾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
杨军提醒,冬季养生,切忌任性乱补,药性有寒热温凉之别,要根据个体体质偏颇,合理选用滋补品,不可人云即云,盲目跟风。
健康人群更宜用食补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是以食物作进补之用,一般而言,食物的性味多较平和,而且大多数的食物已历经人类数千、数万年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应用甚至是不可或缺,即便长久服用,其弊端也相对较少,更为安全,在口感上也更易接受。
冬天气候寒冷,人体最易感受寒邪,为保护人体阳气,抵御寒邪外袭,可多进食温热食品,如国人喜欢的羊肉汤就是适合冬令食用的温热食品。除此之外,还有牛肉、鸡肉、鹿肉、鳝鱼、生姜、韭菜、大蒜等,此外桂圆、荔枝、核桃、大枣等也是冬令食补的常用之品。但是对素体内热较重或阴虚体质的人来说,则不宜多食温热食物。宜选用鸭肉、鳖肉、龟、百合、木耳、芝麻、鲫鱼等甘平或甘寒的食品。脾胃虚弱之人可以选用山药、莲子、芡实、扁豆、小米、薏苡仁等。
在药补、食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医外治方法,如针刺、足浴、药浴、督灸、穴位贴服等,效果更加明显。杨军介绍了两个简易操作的手法,一是双手搓腰,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双手搓腰,经常这样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二是按摩小腹,可将两掌重叠按放小腹中央,先顺针方向转动按摩2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摩20次;用掌根从小腹中央向下推按至耻骨联合上缘反复操作3分钟。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冬令养生如何“藏精益气”
记者:陈付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