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院”看病,有啥不一样

潮新闻2025-11-04 10:02

  刷一下脸,就能形成一份身体健康报告;点点手机,与AI医生对话,快速生成病历信息,匹配科室挂号……在“未来医院”看病的感觉,比想象更方便。

  近年来,浙江“未来医院”建设加速推进,一批具备万物互联、全景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现代化医院相继涌现。作为浙南地区龙头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落地AI大模型应用满一年,其中包括预约分诊智能体、数字患者画像、数字医生辅助决策等,不仅让患者精准挂号,也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病情,大大提高就诊效率。目前,该院基于大模型的智能问诊系统累计服务患者已超280万人次。

  在“未来医院”看病有啥不一样?日前记者前往体验。

  诊前——

  线上回答问题

  挂号预问诊一次完成

  智慧就医从挂号开始。我来到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1号楼门诊大厅,看到除了一站式人工服务窗口,还有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引导患者线上挂号。

温医大附一院疼痛医学中心。通讯员 曾成豪 摄

  我用手机扫码进入“温医一院”小程序界面,显示“门诊预约”模块,最新上线的“健康助手”一栏,标有卡通医生图案,提示可输入“极速预约、看病导航、叫号提醒”。我点击后跳转对话界面,弹出“你可能需要”“你可以这样”两个引导窗口,告诉我如何问诊。

  “这是我们‘未来医院’的一个重要模块——个人就医管家,患者只要一部手机就能了解就医全流程。”温医大附一院信息部项目组人员黄德幸前来给我指导。我跟着输入“我要挂号”。“健康助手”马上回应:请告诉我您希望就诊的科室,也可以直接说症状、疾病,我来推荐。“这可以避免很多患者盲目挂号,接下来它会问你5个问题,精准帮你匹配科室。”黄德幸说。

  我输入自己的症状:“右肩膀疼、肩颈痛”。“健康助手”向我咨询:“这样的症状多久了?”并且跳出选项:一天内、一周内、一个月内、半年内等。

  我点击“一周内”。它又询问“您的痛感强度如何?持续性还是间歇性?”。我回复“间歇性”。它马上回应:疼痛时有什么特殊行为或环境因素?

  得知我症状“伴随头痛”,它耐心回复“还有其他症状吗?”。我键入“失眠”。它最后咨询我“之前是否治疗过”;“是的”。

  五轮问题完成,病情信息收集完毕,“健康助手”为我匹配疼痛医学中心有余号的医生,优先指导我去排队少的诊室,节省就医时间。我看到推荐医生选项,不仅显示头像、职位,也标出其擅长治疗方向和出诊时间。

  我选择该院区当天正在看诊的疼痛医学中心主治医生张钧凯,点击“去预约”,立马弹出了完成预约的消息,并且提醒我提早半小时到诊室报到。挂号预问诊一次性完成,让我惊呼“真方便”。

  “这会儿医生已经收到你的病情信息,等下看诊会更精准。”黄德幸告诉我,“未来医院”努力让患者“无感就医”。以前患者线上预约挂号,来医院还要取号、报到。“现在你在手机上预约门诊时,会提示是否开通无感就医人脸识别,同意开通后,借助医院安检口的摄像头和人脸识别,你进入医院就意味着自动完成报到。”黄德幸说。不过我注意到,五轮问答采集目前只能通过医院“健康助手”,通过其他渠道挂号还无法享受该院诊前线上服务,这也有待医院信息系统进一步打通。

在温医大附一院疼痛医学中心AI候诊室,记者(左)扫脸体验健康检测仪。通讯员 曾成豪 摄

  诊中——

  就诊信息联网

  医生快速解答开方

  来到疼痛医学中心,我发现这里布局也颇具“未来感”。AI候诊室、智能疼痛康复室……就连门诊室门口的医生显示牌,都设计成了数字屏,显示接诊候诊信息,同步播放健康宣教视频,让患者等候时也能了解疾病知识。我扫码观看视频,一位数字人医生解读“三叉神经痛”的原因。

  “还没轮到的话,你可以在AI候诊室里体验。”疼痛医学中心护士肖海鸟告诉我。在AI候诊室里,我发现了一台新设备:健康检测仪,只要扫脸就能得到自己的健康数据。

  我站在仪器前不动,进度条旋转,30秒后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份身体健康报告。我仔细查看,报告具体到心率、精神压力指数、皮肤年龄、体重指数、心血管疾病风险等数据,用红黄绿颜色标记是否处于正常值范围。看到一排绿色,我最后综合健康评分87分。“很棒,非常健康!”肖海鸟给我解释,仪器通过血谱光学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实现无创健康监测,主要提供患者参考。这时患者陈女士前来扫脸体验,结果显示患有高血压,“还真是!”她惊叹道。肖海鸟告诉我,目前这套设备整个医院只引进了一台,更多智慧检测设备还要等以后慢慢投入使用。

  轮到我看诊,我走进张钧凯医生的诊室。他让我刷一下医保卡确认身份后,电脑屏幕上预问诊病历一栏很快就显示出我前面回复“健康助手”的答案。张医生让我背过身,按压我肩颈,进一步了解疼痛部位和程度,询问我,否有其他症状。我回应说还有偏头疼、失眠。

  张医生在电脑上查看历史诊疗记录,“现在患者信息全部联网,你在别的医院就诊记录、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等,我们也能查看。”之后他给我开了改善肌肉紧张的药物、消炎止痛贴膏等,并提醒我注意休息,很快一张取药单打印生成。整个看诊时间还不到10分钟。

  “以前来看病很麻烦。”张师傅在门口候诊,他和我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前,每换家医院都要被医生重复提问,现在信息联网,医生借助AI提前了解患者信息生成病历,大大节省时间,把更多精力用在和我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上,大大提升了就诊效率。”

温医大附一院AI大模型应用展示。通讯员 曾成豪 摄

  诊后——

  每日提醒用药

  AI药师陪伴守护健康

  拿着取药单,我前往完成取药,本以为整个流程就此结束,没想到,手机上“健康助手”又发来温馨提醒,点开“诊后一清单”,显示我的诊疗信息、病历情况和医嘱建议。

  “你离开医院了,也能拥有诊后连续的医疗服务。”黄德幸介绍,“未来医院”建设里的AI药师、数字医生模块,改变了以往“患者看完病回到家,仍旧一知半解”的情况。

  AI药师提供“诊后一清单”模块,清晰列出“用药计划”,患者可以点击查看药品成分、功能、用量和注意事项等。用药天数、用药周期,被列在一张表格上……用药后直接点击打钩,系统随即跳出信息“已经收集您的用药记录,祝您早日康复。”

  更为贴心的是,“诊后一清单”中还有诊后追问功能,画面里有医生的数字人分身,全天候在线解答。“大概几天可以康复?”我提问,它立即语音回应,底下同步生成文字,分析病情:“肩周炎的康复时间因人而异,通常需要数周到数月不等。建议您坚持每日康复运动、按时使用药物。”不过,当我进一步咨询肩周炎引起的背痛等问题时,它就没法继续回复,推荐我进一步复诊,看来AI也没有想象中聪明。黄德幸也提醒我,目前AI应用功能主要以辅助和提醒为主,为用户提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医生诊疗为准,该系统也将进一步完善。

  “伴随人工智能的应用,未来医院势必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进医疗、管理、服务。”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金献测介绍,不仅体现在门诊便利,该院AI大模型正逐步应用于全院经营管理流程,包括构建医院“数字大脑”,开展数字病房监管、门诊流量监控、药房流量监控等。与此同时,由AI辅助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也将应用在慢病管理、连续医疗中。“目前‘未来医院’还在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各方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看完病之后的几天,我持续收到医院发来的用药提醒,跟着指示用药,感觉医生的健康守护一直在身边。“诊后一清单”还将收费、检查检验、个性化科普等信息主动推送给我,如果感觉身体还不舒服,我也可以继续询问AI医生,判断自己的病情以及是否要回医院复诊。在AI药师的陪伴下,我准时用药,肩颈疼痛逐渐好转。用药结束时,手机上弹出提醒:“感谢您配合5天的诊疗,您的用药已经全部完成,祝您安康!”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未来医院”看病,有啥不一样

  记者 王艳琼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