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1线动车南站温州南站交通枢纽中心。

S2线万岙站山猫亲子乐园。 受访者供图
温州网讯 “这里的少儿篮球培训机构离家仅几步之遥,接送孩子特别方便。”家住S1线三垟湿地站附近的郭女士感慨道。今年初,车站北侧的鑫伊广场投入运营,引入了篮球、舞蹈等多种少儿培训业态,让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记者了解到,类似鑫伊广场这样的TOD综合体,如今已在S1、S2沿线多点开花,这些TOD综合体通过车站聚集客流人流,为居民提供了吃喝玩乐、运动休闲的新空间。
当前,S1线、S2线双轨交汇,形成“十”字骨架,大幅缩短了通勤时间。乘着“轨道上的城市”发展之风,温州正通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培育消费新场景,让“赶路”的乘客变为“漫步”的消费者,形成独特的“轨道经济圈层效应”,并通过沿线开发未来社区等,促进站城融合发展,积极探索TOD模式的更多可能。
轨道经济催生消费新场景
作为温州首座“轨道+社区商业”融合体,S1线潘桥站“世纪之光·印象里”自投用以来便备受关注。项目通过空中连廊设计实现车站与商业街区无缝衔接——市民出站后,仅需沿透明玻璃连廊步行约1分钟,即可直达商业街区,风雨连廊系统更让“风雨无阻逛商街”成为日常。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出行效率,更将轨道交通的“流量”转化为商业“留量”,成为社区商业与轨道融合的典型示范。
而随着S2线的开通运营,温州TOD模式的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沿着乐清至瑞安这条南北主线路,S2线TOD商业正勾勒出一幅“站城共生、业态多元”的商业新画卷。在旭阳路站,CFS中金汇与南虹广场协同,与旭阳路站共同构建商业矩阵。该街区的一大亮点,就是街区建筑群之间、街区与旭阳路站之间由空中连廊连接,并配备了大范围的风雨连廊。
S2线莘塍站的新湖银泰城,作为瑞安首个与轨道车站贴邻的商业综合体,以“轨道+商务+品质生活”为定位,成为服务周边居民与工作人群的“都市会客厅”。从科创园区下班,出莘塍站即可直达商场,在健身中心释放压力后,转角便能与客户在餐厅洽谈业务——这正是TOD模式创造的效率与品质兼具的生活方式。
S2线万岙站则以“亲子经济”破局,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消费生态圈。出站左转即达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户外山猫亲子乐园,对面则是银泰百货正大广场。“轨道+亲子”的创新组合,成功将家庭客群从“短暂停留”变为“深度消费”,释放出强大的家庭经济能量。
近年来,随着温州轨道交通网络持续完善,以S1线、S2线为代表的轨道线路正加速与城市商业深度联动,通过“轨道+社区商业”“站城共生”等创新模式,培育出多元消费新场景,为城市经济注入鲜活动力。
站城融合重塑都市生活方式
如果说商业综合体是TOD模式发展的“流量入口”,那么站城融合的社区,则是TOD模式落地生根的深厚基础。近日,随着S1线永中站TOD项目“明月兰庭”正式亮相,一场“下楼即是轨道交通”的生活实践,正悄然改写温州的居住逻辑,也标志着温州在推动城市与交通枢纽融合发展中迈出关键一步。
据悉,“明月兰庭”项目由温州市铁投集团主导开发,绿城管理集团承担代管代销,温州建设集团负责施工。项目坐落于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紧邻S1线永中站,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涵盖住宅、商业及办公等多种业态,致力于打造集居住、商业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综合社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区规划建设永强大道地下通道。待规划的地下通道建成后,“明月兰庭”小区将通过地下连廊与S1线永中站实现无缝衔接。这一设计在温州尚属首例,真正让市民体验到“出站即到家门口”的便捷通勤。
“过去,轨道站点可能是城市的‘通过性空间’;现在,它们正变身‘生活目的地’。”市铁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项目是践行“站城融合”开发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国企与品牌房企的强强联手,旨在为温州TOD综合开发树立新标杆,进一步提升城市居住品质与综合服务功能。
TOD模式的不断实践,推动着一个个轨道站点从单一的交通节点,升级为功能多元、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建筑形态与空间结构上,更深刻重塑着市民的日常动线与生活方式。
位于S1线瑶溪站附近的凯迪?南洋未来社区,是省级TOD未来社区试点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3.8万平方米。通过立体空中连廊,项目将住宅、写字楼、商业综合体与S1线瑶溪站紧密串联。项目负责人介绍:“未来,这里的居民和上班族将真正实现‘5分钟通勤圈’,轻松切换工作与生活场景。”
在硬件融合之外,数字化建设也成为未来社区的关键一环。南洋未来社区打造了约2.34万平方米的九大场景配套,覆盖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多个方面。这些设施与智慧管理平台深度结合,形成一个多功能、全龄友好的“微城市”,系统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生活需求。
随着“明月兰庭”与“南洋未来社区”等项目的陆续落地,温州正以TOD为引擎,逐步推动城市结构优化与人居体验升级,开启“轨道上的城市”新篇章。
轨道交通重构城市发展格局
当S1线与S2线在温州大地交织成“十”字骨架,这座城市的生长逻辑正随轨道延伸悄然改变。轨道交通不仅是出行效率的提升,更以TOD模式为引擎,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扩张”向“集约共生”转型,重构着发展新版图。
作为S1线西端核心枢纽,即将投用的温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诠释了“轨道+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精心设计的通道与连廊系统,枢纽与S1线站厅层、温州南站站厅层实现高效互联——旅客从S1线动车南站2、3、4号口出站,步行约100米即可直达枢纽中心。届时,枢纽内部及周边规划的便捷餐饮、特色零售、商务服务等配套,既满足大客流即时消费需求,也为中转旅客提供了休憩新场景,让“换乘”融入“生活”。
向城市外围延伸,TOD模式正推动温州从“单核聚集”向“多极联动”迈进。与龙湾国际机场、轨道交通机场站及规划中的温州东站无缝衔接的AFC航空未来城,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样本。这个总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的综合体,集AFC创先中心办公楼、“环游里”购物中心、洲际假日酒店、航空总部大楼于一体。其中,“环游里”购物中心定位“微文旅社交目的地”,未来,这里不仅是航空与轨道的换乘枢纽,更将成为温州对话全球的“空中会客厅”,以多元业态激活城市对外交流的新能级。
“TOD的核心,是从城市乃至区域层面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关系。”市铁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整合正催生“空间紧凑集约、功能混合多元、尺度人性友好”的城市新布局。
数据印证着变革的实效:通过TOD模式综合开发站点周边土地,温州已带动近百万平方米商业开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超百亿元。从S1线的东西延伸到S2线的南北贯通,分散的城市组团因轨道串联而紧密联动,曾经单纯的交通节点,如今已成为激活商业活力、凝聚文化认同的关键触媒。
当前,S3线建设正按下“加速键”,轨道网络正以更密织的姿态向全域延伸。可以预见,随着“轨道上的温州”建设深入推进,温州将以TOD为引领,在浙南大地上铺展“产城人文”交融的新图景,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轨道城市篇章。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积极探索TOD模式
轨道经济串起“产城人文”新生态
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