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今年,50多岁的“鞋老板”潘成杰在泽雅镇上的天长村,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他投入千万元,将一栋农房改造成“纸山怡人·茶空间”——700余平方米的新中式空间里,有日式榻榻米茶室、中式茶台,也能举办心灵疗愈等活动。不是茶庄,也不是茶铺,而是一处能让人慢下来的生活场所。
2023年5月1日通车的瓯海大道西延三期,起于瞿溪环岛,终于泽雅镇源口村,将泽雅这片山水与城市紧密相连。
这条路让泽雅山区的绝大多数地方与市区的车程缩短至1小时;若是乘坐高铁来温,从温州南站出发最快20分钟就能到达。
龙溪的故事:发现乡村的美
泽雅的“纸山怡人”虽是“总部”,但此前潘成杰先与合伙人在市区开出两家“纸山怡人”茶空间,用城市流量反哺乡村品牌。他的逻辑很简单:借助城市消费人群建立品牌认知,再将人流导向泽雅的“总部”。“城市很难提供这么大的空间,而乡村的自然山水恰好便于现在的年轻人打卡、拍照,满足他们的情绪价值需求。”他说。
潘成杰是藤桥人,年轻时开办鞋厂,规模最大时年营收达六七千万元。市场打滚多年,潘成杰的眼界远不局限于鞋产业。他眼看着乡村在变美,溪流日渐清澈,2019年开始谋划跨域创业,在有山有水的泽雅镇打造“纸山怡人”茶品牌,构建一条从茶园到茶空间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如今,他在泽雅镇建起茶空间,在福建承包300亩茶园,把一年四季过成“茶生活”。
从地图上看,“纸山怡人”到泽雅最主要的溪流——龙溪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采访时,潘成杰多次提及自己的思路:“未来,产品要被场景替代,产业要被生态替代。”在泽雅,这个“场景”天然地与溪流相连。
泽雅镇有两条主要的溪流——梅溪与龙溪。两溪交汇成戍浦江,最终汇入瓯江,流向东海。正是这些溪流,造就了泽雅“纸山”的历史。过去,纸农以竹为料、以溪为力,水碓捣浆、竹浆晒纸。鼎盛时期,泽雅山区一带有十万人以纸为业。至今,泽雅39个行政村中有36个依靠山塘水库供水。可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水,都是泽雅的命脉。
对于泽雅来说,溪流是失而复得的礼物。龙溪两岸曾经有200多家机械造纸企业。2013年开始的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如今,龙溪两岸曲线走势自然天成,很难看出人工修复的痕迹,其间栽种的水生植物,大多来自上游移植,涨水也能安然生长。
2021年“五一”假期,位于源口村龙滩湿地公园的龙溪艺术馆正式开放。艺术馆以国宝“四连碓”造纸作坊为灵感,开馆至今已举办40余场展览与活动,成为泽雅的标志性文化空间。
以龙溪艺术馆为起点,泽雅被重新定义。越来越多关于乡村的美好想象,让人流、车流、溪流在此相遇。
创业的故事:再造消费场景
龙溪源自瓯海第一高峰——奇云山。奇云山上的北林垟,过去是泽雅的一个乡,现在随着乡村片区组团式发展,被称作“北林垟片区”,距离主城区约1小时的车程。
2024年夏天,野one品牌创始人刘冰冰第一次到北林垟,两个月后便完成项目签约。刘冰冰说,这样的距离,文旅项目必须创造“不可替代”的消费场景,才能留住客人。
野one的核心项目是越野UTV,即全地形车可以在复杂山地自由驰行。签约后,刘冰冰与镇村两级干部、线路开发员以及熟悉地形的村民一起,完成了一条全长约25公里的越野环线,有着海拔500余米到千余米的落差,是她做项目以来,山地条件最好的线路。这条越野环线途径田园、竹林、溪流,最长一段坡坡长近500米,陡到连部分改装越野车都很难爬坡,正是年轻人热衷的“冒险而安全”的感觉。
项目开业三个月,周末几乎满负荷运作,一辆车可乘坐两人,单价从399元至4999元不等,团建客户占比超过90%,复购率极高,所有路线采取预约制,车队不拼客,独立服务,人均消费在1000元以上。
如果说潘成杰从藤桥到泽雅是自然而然的相邻相亲,那么瑞安人刘冰冰的到来,就是泽雅镇借助这片山水主动招引的结果。对于像刘冰冰这样的创业者,泽雅通过“多元分红”方式,形成村集体拿股金增收益、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稳效益、村民农房流转收租金并且就近就业增收入的良好局面。项目实施以来,仅2024年就带动胡坦村、林垟村等十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收15万元,新增就业岗位超500人。同时,项目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超2000户。
龙溪继续往山下奔涌,来到西雁景区时便形成大大小小的天然瀑布。其中,深萝漈从高处轰鸣而下,雾气氤氲。在瀑布正对面的最佳观赏位置上,00后季炜俊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开起泽逸咖啡馆和泽逸窑烤面包坊。
季炜俊毕业于温州华侨中学烹饪管理专业。父母在西雁景区经营农家乐已30余年,是泽雅最早一批“吃旅游饭”的人。他原先的定位是毕业后继承家业把农家乐办下去,但在杭州工作两年后,他意识到家乡还有更多的可能。
季炜俊回到西雁,第一次用创业者的眼光看待这片山水。农家乐旁的荒地,自此变成投入200万元的“瀑布咖啡馆”,自然景观与空间体验相结合。
泽逸咖啡馆靠网络口碑起家,意外带动了西雁景区的整体体验升级。过去,游客的玩法仅是爬山加农家乐。现在,他们可以在一站式体验中,看风景、喝咖啡、住民宿、吃农家乐,还能带走面包伴手礼。客人从台州开车3小时而来,只为了买到刚出炉的“山谷欧包”。季炜俊本人也觉得十分不可思议,有的顾客一连五天,都要到这个瀑布边的咖啡店里坐坐。
共赢的故事:融合预见未来
泽雅的山水还让外乡的创业者成了“地方人”。
王奇和林聪聪夫妇第一次随朋友到泽雅考察项目,就被纸源村溪水穿村、青山环抱的美景打动。他们在此落脚后,把废弃的西雁矿泉水厂车间改造成展厅和市集空间,取名“卡卡青年社区”。“卡卡……”,是纸农砍竹子的声音,也是年轻人敲击键盘的节奏。在这对夫妻看来,乡村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样的交融里。
在卡卡青年社区,他们策划市集、研学课程和展览,与村民共创农产品。曾经,各种土货都是粗放包装,塑料袋就能解决。“村民非常朴实,番薯枣整袋送,粉干一包四十斤,我拎都拎不动。”林聪聪说。年轻夫妇与农户合作,重新设计包装、规范工艺,把笨重的产品变成“小而美”的伴手礼,22天卖出30万元农产品。纸源村的酱油鸭、番薯枣最远销到意大利,农产品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除了市集外,他们还接手“纸山厨娘”项目——一个由镇政府、运营方和温州商学院三方合作的餐饮空间。他们将餐厅重新盘活,植入团队管理与品牌化运营经验,并在施工碰撞中,把“缺陷美”“去标准化之美”等现代时尚的审美理念,慢慢渗透给土生土长的泥瓦匠。纸山厨娘开业后,后厨阿姨工资就有四五千元。
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秋收时节,老人可以带着自家作物来市集摆摊。去年国庆,一位阿婆在市集上赚了1143元。第二天,阿婆烫了头发、换了新衣。这些活生生的故事,比数据更让人真切感受到变化的温度。
乡村经济悄然转变。2020年,纸源村集体收入为“零”,2024年突破60万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创业的目光投向泽雅。在垟坑村,数字游民正在聚集;在水碓坑村,返乡青年疗愈师心柔开始试营业自己的五感疗愈空间……年轻的思维、满满的创意。
乡村的发展,往往从一条路、一座桥、一条溪开始。当车流进入、溪流贯通、人流汇聚,这些“流动的要素”变成“流动的收益”,乡村的故事就不会是静止的。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
关于乡村与城市共赢的美好想象,在瓯海泽雅,有一串故事可以讲述——
一条龙溪,看见乡村的二次生长
记者 潘圆 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