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车常载两三人,机场大巴成了“被遗忘的选择”?

温州都市报2025-11-04 08:22

  温州网讯 “前几天我坐汽车南站到龙湾机场的大巴去赶飞机,整辆车就我一个人,空荡荡的,以前哪会这样啊?”近日,市民陈女士拨打新闻热线,反映了她乘坐机场大巴看到的一幕。

  而网友 “神奇少女fairy安”也在社交平台发帖感慨:“几个月内坐了4次从机场返回市中心的大巴,每次都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大的车就载我一个,不会过段时间就取消了吧?”另一名网友直言,这条人均15元的大巴线,似乎成了“被遗忘的选择”。

  现场探访:

  12点30分发车,车上空无一人

  10月30日中午11点,记者来到温州汽车南站——机场大巴市区始发站。记者向现场的志愿者询问机场大巴的客流情况,一名志愿者摇头:“天天都有发车,到点就算空车也得走,但人是真少,平时也就两三个乘客,偶尔能凑五六个。”

  “要说变化,那得从S1线开通说起。” 在车站工作了10年的保安张师傅说,记得10年前他刚到车站时,机场大巴可是 “香饽饽”——从汽车南站出发时往往能坐满一半,再加上桥儿头等中途站点的乘客,坐满是常态。“那时候20分钟一班,车刚靠站就有人往上挤。哪像现在,1个半小时才发一班,还常有人来问了时间就走,说‘等不及,去坐S1线了’。” 张师傅指着大巴发车时间表,“你看,11点那班刚放空过去,这半年来也就有一天凑了十几个乘客,其余时候不是一个两个,就是直接空跑。”

  负责中午12点30分发车的大巴司机郑师傅说,自己开这条线有些年头了,最早时20分钟一班,55座的大车坐满就走,根本不用等。“现在呢?3点50分有趟早班车,主要给机场员工通勤,偶尔拉两个赶早班机的乘客;白天的班次,全看运气——有时候9点多、10点多能有几个老顾客,其余时段常是零乘客。” 说话间,离发车只剩7分钟,郑师傅朝候车区望了望,“等下大概又得空车去机场。”

  12点30分,大巴准时发车,记者上车一看,车厢内空无一人。车辆行驶到第二站桥儿头,站台也没有乘客等候,郑师傅无奈地说:“以前桥儿头站还能上几个人,现在也冷清了。”

  遇冷原因:

  多重竞争下,大巴没了优势

  为何曾经热门的机场大巴,如今陷入“空车跑”的困境?记者经过了解发现,多重因素叠加,让大巴渐渐失去竞争力。

  时间与费用的双重劣势是首要原因。记者对比了早上10点从中山公园到机场的几种交通方式:公交10分钟+1小时候车+50分钟大巴,花费17元;打车到S1线龙霞路站再转S1线,全程44分钟,花费17元;直接打车36~54元,45分钟直达。机场大巴因为班次间隔过长,让更多的市民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家住市区南国大厦的王女士,以前常坐大巴去机场,“半小时路程15块钱,比打车便宜不少。”现在她改了出行方式:“大巴间隔从20分钟拉长到1.5小时,航班时间根本对不上,我总不能为了坐大巴,提前两三个小时出门吧?”

  浙江交通集团幸福轨道公司的数据显示,S1线机场站与龙湾国际机场T2航站楼连通后,乘客从S1线机场站到动车南站仅需40分钟,快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如今温州机场到达客流选择S1线出行的比例,已从最初的18%提升到30%,也分流了机场大巴的核心客源。

  在采访中,张师傅和郑师傅都提到,S1线开通后,大巴客流“肉眼可见地少了”:“S1线9~10分钟一班,时间准,还不堵车!” 常出差的市民白先生直言,现在他要么打车,要么坐S1线,“钱差不多,还省时间”。

  温州私家车保有量高的特点,深刻影响着旅客进出机场的交通选择,“门到门” 的自主出行需求占据主导地位。从龙湾国际机场10月数据来看,截至10月29日,当月网约车上客点入场车辆为82206辆,机场交通中心进出车辆为504846辆,其他停车场进出车辆为138412辆。按 “进/出各计1次” 折算为单向车辆数,可估算出10月旅客自驾车27.34万辆。这说明自驾仍是机场出行的主流选择。从实际载客规模来看,网约车按行业平均1.5人/车计算,10月日均入场约2835辆,可承载旅客超4250人次;而机场往市中心的大巴,按55座车型、实际运营中约20人/班的平均载客量测算,每天17个班次的实际载客量仅340人次左右,网约车载客量是机场大巴的12倍多。

  与此同时,由于机场大巴实行市场化经营模式,客流减少后为控制成本,只能拉长发车间隔;而间隔延长又导致乘客等待意愿降低。目前,汽车南站至机场线路虽保留了33个班次(汽车南站发16班,机场发17班),但客流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温州交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百姓出行方式日渐多样化。“交通出行格局的变化,其实是全国各地的共同发展趋势,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像全国很多地方,以前的长途客运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机场大巴的客流是在下降的。”

  针对网友机场大巴线停运的担忧,该负责人表示,站在百姓和社会的角度看,机场大巴和S1线、网约车、私家车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百姓出行可以多一种选择,暂时不会取消。“如果真的出现客流持续下降的极端情况,即便真的有人提议要停,我相信运营单位也会慎重决策。”

  如何破局:

  参考上海经验,能否找到新出路

  机场大巴遇冷,温州并非个例。据了解,上海等城市的部分机场大巴线路,也因地铁、网约车冲击面临调整:2025年上海机场九线拟撤销,原因是市域机场线开通后客流锐减;2012年,上海静安寺至虹桥机场的专线就因日均客流不足百人、每年亏损两三百万元而停运。

  面对温州机场大巴的困境,市民和网友也提出了不少建议。

  网友“猪猪侠不吃猪肉”建议:“可以学温州跨县市班车的做法,和滴滴合作搞公交化班车,能在APP上订票,还能在居民小区附近设上下客点,比现在灵活。”“神奇少女 fairy 安” 认为:“没必要用这么大的车,换小一点的车型,增加班次和停靠站点,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

  长期关注城市交通的专家建议,可参考上海的“差异化运营”思路:“白天S1线占主导时,大巴可减少班次,或增加居民区、旅游景点停靠点,兼顾通勤与观光;夜间加密大巴班次,对接晚到航班,满足乘客夜间出行需求。”毕竟,对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人来说,直达航站楼的大巴仍是 “刚需”。

  这条承载着温州人出行记忆的线路,能否在城市交通的迭代中找到新出路,记者将持续关注。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

  一趟车常载两三人,中午空车驶向机场 机场大巴成了“被遗忘的选择”?

  交运集团:给百姓多一种出行选择,暂不会取消

  记者 何群芳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