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锅何以成为“传家宝”?秘诀:瑞安人的匠心!

天瑞地安客户端2025-11-02 09:42

  一口用了二三十年依然不粘不锈的炒锅,你见过吗?近日,一位浙江女子全网寻锅的经历,让一款产自瑞安莘塍的“汇十方”牌不锈钢炒锅走红网络。它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传家锅”,成为老国货过硬品质的代名词,其背后,是一个家庭小厂三十年来对品质的执着坚守。

  “别说用二三十年,就是用五六十年都是一样!”当记者联系到瑞安市莘塍富强不锈钢制品厂负责人傅克萍时,他的这句话底气十足。这份底气,源自时间对产品最严苛的检验,也源自傅氏父子对“匠心”二字的共同守护。

  时间拨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煤气灶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轻便耐用的不锈钢炒锅也悄然兴起,成为那个年代厨房里的“新宠”。1992年,家住莘塍董田的傅喜乾与儿子傅克萍、傅克胜敏锐地抓住商机,从家庭作坊起步,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一切从零开始“最开始,我们的锅是手工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傅克萍回忆道。一张平整的不锈钢板,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手工捶打才能成型。在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兄弟俩一天下来也只能做出五六口锅,每一道弧线、每一处打磨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

  父亲傅喜乾则肩负起开拓市场的重任,经常带着产品四处奔波。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他们的锅具逐渐打开了销路,经由瑞安的塘河水路运至温州各地,经常供不应求。

  随着生意步入正轨,傅氏父子正式成立了瑞安市莘塍富强不锈钢制品厂。他们引进设备,替代部分人工,不锈钢炒锅的月产能一度提升至五六百口。然而,规模的扩大从未动摇他们对品质的追求。

傅克萍(左一)早年间到深圳学习“取经”

  在这个小厂里,大家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只有初中学历的傅克萍展现出对机械研发的浓厚兴趣,他主动购买书籍、自学编程,潜心研究自动化设备,多次到深圳等地学习“取经”,为传统制造注入技术活力。弟弟傅克胜则主抓生产,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品质。

  他们注册“汇十方”品牌商标,坚持使用最好的原材料,不仅追求产品的极致耐用性,还早早地关注到颜值、轻便等用户体验。当“汇十方”牌不锈钢炒锅在市场上有了一定名气后,面对外形相似、质量参差不齐的仿品,他们又着手申请了多项专利,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家的创新成果。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因为“质量太好”导致产品滞销时,傅克萍显得很坦然。他说,虽然因销路不畅导致锅具停产多年,当年申请的专利也已随时间流逝而失效,但真正的好东西,是不会被时代遗忘的。

  这场寻锅风波引发的广泛关注,不仅让公众看见了老国货的独特价值,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傅氏父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在快消品充斥市场的今天,这份朴素的匠心如何得以传承与保护?记者将进行跟踪报道。

  来源:天瑞地安客户端

  原标题:瑞安“传家锅”②丨一口锅何以成为“传家宝”?秘诀:瑞安人的匠心!

  记者 陈丹丹/文 杨洋/图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