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偏僻、停车不便,却仍被来自安徽的“00后”姑娘叶彤一眼相中——温州市鹿城区嘉会里巷一处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老宅,在她手中焕发新生。经过加固修缮,这里变身为融合中西美学的“祈愿西餐厅”,日均营业额稳定在三千元以上。短短半年内,这条沉寂多年的小巷接连迎来三家风格鲜明的新潮店铺,悄然掀起一场“巷子经济”的复兴潮。
这样的“老城蝶变”正在鹿城频频上演。除了双井坊、小坝坊等早已“出圈”的网红地标外,越来越多深藏街巷的老旧院落正被唤醒:它们或成为氤氲咖啡香的文艺空间,或化作茶烟袅袅的雅集之所,或转型为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馆。这些空间不仅赢得本地居民青睐,更在社交平台持续“刷屏”,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城市文旅新地标。
祈愿西餐厅
这些原本区位不佳、配套匮乏、甚至被列为危房的老宅,为何能成为社会资本争相入驻的“香饽饽”?其背后,是一场精准施策、系统集成的城市治理创新。它既响应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要求,更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文化赋能”的独特路径,有效破解了老城更新中“谁来改、怎么改、如何活”的三大难题。
“针灸式”更新,小切口激活大脉络
国庆假期,在温州鹿城区墨池坊,一场场别具匠心的艺术展前人头攒动。修缮一新的明清木构院落间,斑斓绚丽的色彩流淌于墙面与器物之上,吸引众多游人驻足凝神。这里曾是年久失修、几近荒废的老宅,如今却蝶变为全国艺术爱好者争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自2022年8月启动更新以来,这片占地约2.83公顷的历史街区,以“风雅墨池坊,千年东瓯王”为文化定位,开启了一场对城市肌理的精细“调理”。鹿城区副区长杨丽霞形象地比喻:“不同于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我们的更新更像是一次‘针灸式’治疗——精准施针、疏通经络。”通过拆除后期加建的水泥结构,恢复原有木构梁架,重现传统四合院格局,并植入“公共美学空间”功能,沉睡已久的文化基因被一一唤醒。
墨池坊内的展陈
如今,这些重获新生的院落作为老城的重要配套,持续举办名家书画展、石雕艺术展、瓯越文化主题展等高品质文化活动。每场展览动辄吸引数万游客参与,在唤醒市民对温州古城集体记忆的同时,也向市场释放出明确信号:老城更新不是负担,而是潜力巨大的文化引擎。
政府以“针灸法”激活城市脉络的实践远不止于此:
在蒲鞋市街道双井坊,依托原有马路市场基础,采取“征、租、引并举”的创新方式整合碎片空间,打造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特色街区,让寻常巷陌升华为具有辨识度的文旅IP。
在松台街道松台山,依托九山湖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系统梳理南戏文化脉络,恢复打造九山书会南戏之城景点。通过重建古戏台、修缮西爽楼、增设茅草亭与高朋亭等景观构筑物,为南戏剧目常态化演出与展示提供沉浸式空间,让千年文脉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活起来、传下去”。
在五马街道黎明里,立足原有街巷肌理与居民生活生态,采用“微更新、巧植入、共参与”的改造模式,对破旧巷道实施风貌提升。墙面披上“活力橙”与“蜜桃粉”的缤纷外衣,形成强烈视觉美感;地标导视系统引导人们深入探索;咖啡馆、便利店、幼儿园等原有功能空间在保留生活气息的基础上,融入专属文化标识,实现颜值与品质双提升,让老街巷成为可持续运营的城市文化新空间。
这种“小切口、深发力”的更新模式,既保留了城市的原真肌理,又注入了现代生活的活力。它不靠推倒重建制造喧嚣,而是在静谧中重塑诗意,在传承中激发创新。
构建“庭轻松”生态链,让社会资本敢投愿营
“政府不能永远当‘保姆’。”作为千年斗城,鹿城拥有849处传统院落,其中仅50余处为文保单位,其余大量散落于老城角落的历史建筑亟待修缮活化。鹿城区清醒认识到: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必须依靠社会力量。但如何让社会资本“敢进来、留得住、赚得到”?
答案是构建一个“前端改造+后端运营”深度融合的生态联盟——“庭轻松”主理人联盟。联盟汇聚了百余位设计师、建筑师、文化创业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驱动机制。
政府小投入,提升基础配套。政府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原则,投入少量资金用于地下管网疏通、墙面彩绘、文旅标识打造,提升区域可达性与文化辨识度,为后续社会资本进入铺路搭桥。
专业团队打前阵,破解“改造难”。一批擅长旧改的“先锋队”负责租赁、设计、施工。他们与街道、社区联动,解决多户共居、产权复杂等难题。如嘉会里巷81号原为生活在海外的三兄弟共有,长期无人管理成危房,经社区协调达成八年以上长租协议,确保投资回报周期。
天光·糯米饭改再前后
多元主理人接棒,破解“运营难”。改造完成后,主理人通过“成本入股+流量分成”“联合运营”等方式入驻,实现“拎包创业”。如安徽姑娘叶彤接手打造祈愿西餐厅,无需承担高额改造成本,仅需支付合理租金并参与分成,极大降低了青年创业门槛。
更关键的是,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由住建、文旅、消防、执法、街道等部门组成,实行“方案预审+过程监管”,既守住风貌保护、结构安全、不增面积三条底线,又灵活采用备案制替代审批制,破解“合法难”困局。
目前,鹿城区已有数十处老宅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业态涵盖小剧场、小酒馆、小客栈、手作工坊、创意办公、宠物心理诊所等,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百花齐放”的微生态。鹿城还正谋划与央企合作,打包推进部分老宅的集中更新与业态植入。
文化、流量、政策三箭齐发,激活城市文旅新动能
如果说政府协同社会资本实现了“物理空间”的更新,那么政策支持、业态创新引导与流量赋能,则共同推动了“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向跃迁。
政策创新,突破制度瓶颈。针对危房解危资金缺口,鹿城区创设“解危成本抵扣租金”机制:社会资本先行投入解危工程,政府将该部分成本按一定比例下浮率折算为租金减免,有效减轻了社会资本成本压力。在政策审批上,强化事前事中事后服务监管,放宽城市客栈市场准入;要素保障上,在城市有机更新、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业用地功能转变中提前规划布局“小业态”,同步推进周边服务设施建设,环境景观提升。
斋堂巷22号改造前后
文化赋能,打造“不可复制”的消费场景。老院子本身就是稀缺资源。鹿城鼓励在老宅小业态内培育“+民俗”“+非遗”“+艺术”“+研学”等融合新模式。走进观茶·徐宅大屋,仿若穿越时空来到了监察御史的府邸,品尝一杯韵味悠长的盖碗咖啡,体验一场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更有“上房揭瓦”巧妙设计。一位老华侨风雨无阻前来,称“这里有我小时候的味道”。营业不到一年时间,观茶·徐宅大屋营业额已经突破200万元。
流量反哺,政府变身“超级带货人”。鹿城通过组织媒体采风、策划“周末‘趣’鹿城”系列文旅活动、在官方平台精准推广本地潮店,鹿城持续为新生空间引流造势。今年10月,第二届城市喜剧节即将重磅启幕,40余位知名喜剧演员将齐聚鹿城,带来20多场沉浸式演出,为小剧场、咖啡馆、文创店等小业态注入强劲人气。去年首届喜剧节期间,“喜剧嘉年华”“街巷市集”“音乐派对”等活动吸引超15万人次参与,老街巷变身欢乐场,文化流量成功转化为消费动能。
城市更新的本质不是空间再造,而是关系重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当一座城市不再把老城区视为发展的包袱,而是珍视为最深厚的文化资产;当一群年轻人愿意为一间老屋奔赴千里,只为感受一缕木香与光影;当一杯咖啡也能承载乡愁、诗意与身份认同——这座城市的更新,才真正拥有了温度、灵魂与可持续的生命力。
在鹿城,更新不是终点,而是让历史持续说话、让生活不断生长的开始。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鹿城巧施“针灸术”,疏通老城更新“任督二脉”
记者 戚祥浩 共享联盟·鹿城 王雅慧 吴蒙蒙 戴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