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藤桥,科技为种子注入强大力量,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驱动着现代农业革新的步伐。 苏巧将 摄
温州网讯 于现代农业而言,种子就是芯片。
当一颗种子的“旅程”不再依赖于阳光雨露和运气,其背后蕴含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值得细细探究。
在鹿城区藤桥镇,因一颗种子萌发的产业链条,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更多的可能性。
一颗种子提产能:
农业芯片创造奇迹
作为温州的主城区,鹿城区耕地面积仅有4.16万亩,发展传统农业显然不具优势。但浙南育种重点实验室这一农业高能级平台,让奇迹发生了。
该实验室坐落于藤桥镇,是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省级实验室。实验室现有团队成员5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占比达67.3%,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近年来,实验室聚焦生物育种与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尤其在水稻、鲜食玉米、花椰菜、番茄等作物的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为了更快地拿到育种实验数据,野外生长周期需要210天的小麦,在我们的催熟室可以缩短至90天。”实验室副主任徐良林表示,实验室可以对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进行精密掌控,也可以提取种子优良的基因片段进行组合,以达到想要的育种效果。
目前实验室育种已经从杂交育种的2.0时代进入基因育种3.0时代,而未来的育种4.0时代则可实现用基因序列编辑人们心中理想的种子,届时,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或将实现。
在两公里外的鹿城现代种业创新中心,30个新品种在展示墙上散发着科技的魅力。
鹿城区农业产业研究院负责人孙继介绍道:“温科院培育的‘泰两优’系列水稻在浙南推广了10万亩,‘瓯秀’系列番茄及配套技术让苍南的番茄产业从年产值7亿元上升到15亿元。”
为了解决农户的番茄种子价格贵、“洋种子”水土不服等问题,科技特派员宰文珊带领番茄育种团队,根据温州气候特点进行育种改良,选育出10余个番茄新品种,不仅为当地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也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她因此收获了“番茄西施”的甜蜜称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种子”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农业的产能开始了裂变。
一颗种子引凤来:
种苗企业纷纷落户
位于藤桥的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温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分别引进、开发和育成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20多个新品种,年生产各类种子200多万公斤,在全国推广面积达60万亩以上。
“我们为当地农户提供种植订单,并负责保底收购,让他们旱涝保收。”科诚种业综合部副经理应巧红表示,公司研发的“台科早三号”早稻品种,因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抗倒性好等优势,全市定向订单种植规模达3000亩左右,保底收购价格比普通稻谷高出10%—20%,助力农户增收。
在藤桥镇信合种苗连锁店内,店主张秀娣忙着给前来买苗的农户介绍种苗。5年前,她还是一个守着2亩耕地的农村妇女,如今摇身一变成温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温州信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加盟商。张秀娣说,经过几年的摸索,她已经摸清了种苗销售规律,年销售额达20多万元,收入比种地稳定多了。
“我们在全市已经有10多家种苗特许经营连锁店,帮助10多名农民完成转型。在全国种苗行业,我还没有看到类似的连锁模式,希望能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温州信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文克表示。
目前,藤桥镇已集聚了科诚、信合等优质种业企业,以及藤桥食品、快鹿米业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也带来了更大的平台和影响力。位于藤桥的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连续多年承办中国南方(温州)种业大会、省市瓜菜新品种现场观摩会、温州市中晚稻新品种观摩会、温州市鲜食玉米新品种现场观摩会等活动,全方位推动种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去年的种业大会吸引了全国600余位权威专家学者、相关科研院所人员、种子企业代表、种植大户等人员参加,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种业盛会,为温州种企和温州花椰菜、西兰花产业走出去,国内外新品种引进来,搭建了重要平台。
一颗种子促转型:
换个场景当上班族
农芯谷?鹿城区现代农业综合体的核心板块之一——藤桥农事服务中心是目前我市功能最全、辐射范围最广、等级最高的农事服务中心,服务覆盖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销售全环节。
该中心不仅服务种粮大户,也为散户提供农田保姆式托管。年初,75岁的吴松芹将自家5亩地交给服务中心托管,当起了“甩手掌柜”。他算了一笔账,“自己种水稻每亩成本近2000元,托管后只需1100元服务费,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
“农户把地给我们管理,只需支付托管费用,最后可以获得全部收成或现金结付。”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朱建理表示,农户与农田实现“解绑”,让“种地”这件事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90后”青年徐建海之前在城里跑销售,父亲是种粮大户,现种植面积500多亩。应家人的一再要求,他在6年前回家专心种地。“以前每天到处跑,现在却只用飞飞无人机。”在他看来,种地并没有那么累,“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换了个上班场景”。
同为“90后”的黄维为之前跟着父亲操办乡村酒席为业,农忙时也帮家里一起干活。去年,他入职温州农科城数字化植物工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植物工厂全流程智能化,我平时主要做环境控制、数据分析等工作,都是在电脑上操作,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强度,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他说。
植物工厂还聘用了35名藤桥当地农民,他们在技术团队指导下掌握落蔓、摘叶等种植技术,并开始参与机械化设备操作、数据记录与分析等工作,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科技农人”的转型。
“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熟练的农业工人日益短缺,只有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才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农业。”温州农科城数字化植物工厂总经理翟珂表示,数字化植物工厂不仅缓解了当地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更为“谁来种地”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近年来,鹿城区积极推行“新农人”导师制,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并深化藤桥农芯谷“新农小院”建设,提供免费工位、共享实验室、试验田,搭建社区型青年农创平台,招引农村职业经理人参与运营管理,示范带动乡村专业化运营。
采访手记
重新发现农业的未来
当城市的天际线与稻田的绿浪在城市中心区交汇,鹿城用一颗种子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新质生产力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扎根泥土、破土而出的生动实践。
农业的新质生产力,说简单点就靠三样:一是攥在手里的“好种子”,二是用在田里的“硬科技”,三是闯出来的“新路子”。
在藤桥,我们看到了一条“科研平台+龙头企业+服务平台”的完整生态链——既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又有科诚种业等20多个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还有农事服务中心的全链条服务支撑,构成了城市中心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闭环。它用一个微观实践,回答了"未来农业向何处去"的宏观命题。
当科技特派员在田间地头书写论文,当农民悠闲地当起“甩手掌柜”,这里发生的,不仅是一个区域的农业蝶变,更是一种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科技成为农业的“新农具”,创新成为农民的“新农资”。
新质生产力的种子,一旦在适宜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就能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现代农业图景。它为我们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集约、更智慧、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有更多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
作为城市中心区,鹿城的田间地头会开出什么不一样的花
一颗种子萌发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记者 黄伟 徐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