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幢古建筑“打包”迁入瑶溪 钟秀园成可触摸“文化容器”

温州晚报2025-08-23 10:19

钟秀园内古建筑集群与现代建筑和谐相处

钟秀园内龙湾书画院正对明代栏杆桥遗址

钟秀园内姜立纲书法艺术馆背靠瑶溪河

温州网讯  在温州龙湾区,有座特别的公共园林藏在瑶溪风景名胜区的山脚下,它因瑶溪十景“钟灵毓秀”得名,它就是钟秀园。它最特别的就是园内的古建筑群:它们不是在此扎根的“原住民”,而是从龙湾城中村迁移而来。16.7万平方米的园区里,瑶溪河穿流而过,南北两园由三孔“拱月桥”相连,青砖黛瓦的老建筑嵌在山水间,既成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印记,也让这里成了温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

古建筑大集合 

流露文气和烟火气

从瓯海大道下茅永公路,5分钟便抵钟秀园,入口的瑶李线是“温州市最美公路”,绿树夹道的绿意能瞬间拂去疲惫。北园是这些老建筑的“聚居地”:9座迁移而来的建筑在此扎根,有瑶溪街道黄石村迁来的清代民居,也有永中街道新联村的民国宅院,凑成一片错落的古建群落。

从北入口往里走,最先扑入眼帘的是贞义书院。作为温州唯一奉旨敕建的书院,它的前身为罗峰书院,1518年,由内阁首辅张璁创建。1528年,明世宗赐名“贞义书院”,还敕建“敬一亭”“抱忠堂”。如今的书院依明清风格修葺,大厅、院落、回廊、门台完整保留,院内陈列着张璁的事迹、民间传说及奏疏、家训等,透过这些,能窥见这位三度入阁首辅“苍生有望山中相,白首愿观天下平”的抱负,文脉在古建筑里静静流淌。

北园的老建筑是“内核”,南园则是自然延伸。过拱月桥到南园一条慢行绿道贯穿其间,阳光草坪、百年兄弟榕广场、诗词魔方广场、古韵泉音广场等景观节点散落,姜立纲书法艺术馆也藏在这片景致里。只见馆门“世摹姜字 明勑书宗”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座由清代古民居改造而来的建筑,与北园的古建群落有了跨越两岸的呼应。

编号拆解整体迁移

从城中村到公共园林

这些立在钟秀园里的老建筑,曾是另一番光景。它们的“老家”在龙湾瑶溪街道黄石村的重阳路边、永中街道新联村的粮库旁……有的是村民住了几代人的祖屋,有的是闲置多年的旧宅院,大多建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部分还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物登录点”。

2016年,龙湾城中村改造推进,这些老建筑面临“拆与留”的抉择。在城市更新中,如何更好利用这些老建筑?龙湾区委、区政府最终定下的“整体迁移”方案,成了它们的“新生契机”。

就像贞义书院,其“前身”是黄石村三幢清代古民居、新联村粮库的清代门台。迁移时,工匠给每片瓦、每块砖、每根梁都编了号,小心拆解,运到钟秀园后像搭积木一样按原样重组,施工全程遵循“微改造”原则,不破坏建筑本体结构,仅做必要修缮。2021年园区整治提升工程完成,9座老建筑全部“落户”,这场温州近年规模最大的古建异地迁移工程,让城中村的旧记忆在公园里有了新归宿。

园林有了灵魂

成了可触摸的“文化容器”

如今的钟秀园,早已不是单纯“存放”老建筑的地方。这些从城中村迁来的老房子,被赋予了新身份:非遗体验馆、书法艺术馆、民俗展示馆……它们不再是“被保护起来的古董”,钟秀园成了能摸、能看、能体验的“文化容器”。

在“龙湾印记”非遗体验馆,不仅能观赏龙湾古建筑木雕、镶嵌漆画、玻璃银光刻、拼字龙灯等特色传统“非遗”,还能现场体验铅活字印刷:选一句喜欢的话,在靠墙的“字架”上根据排列规律一一挑出对应的“活字”,在字盘里排好,蘸墨时手腕轻转,再覆上宣纸用拓板细细按压,不多时,带着淡淡墨香的字迹便印在了纸上。

郑家园麦麦酒酿造技艺体验馆则透着别样的鲜活。这座五开间的二层小楼门台古朴,飞檐翘脊上的瓦当纹路分明。推开门,院内石板缝里钻着几丛青草,正屋中堂“山高水长”木匾下,龙湾旧婚俗泥塑、生育习俗“六样”器物与浓香的麦麦酒相映,这坛省级非遗麦麦酒,曾是龙湾人家婚丧嫁娶的“必需品”,如今在老建筑里守着烟火记忆。

整座园林因这些老建筑有了灵魂:游客白天在贞义书院溯文脉,到麦麦酒体验馆尝碗纱面汤,傍晚去阳光草坪露营。风拂过瑶溪河时,凉意掠过老建筑的飞檐:这些差点消失在城市更新浪潮里的“老房子”,如今成了钟秀园里的“活化石”,它们不仅藏着龙湾的过去,又借着非遗体验、文化传承的新故事,把时光酿成了能触摸的温度。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九幢古建筑“打包”迁入瑶溪 钟秀园成可触摸“文化容器”

记者 陈希茜/文

陈元康/摄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