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贝壳的奇遇:乐清“保贝计划”探索民间滩涂治理模式

潮新闻2025-08-16 09:30

  一大早,乐清市翁垟街道养殖户王蒙就来到九房村边的滩涂上看泥蚶长势。“现在滩涂环境好了,水质提升了,泥蚶长得更大更肥了,每亩产出从过去1000公斤增长到1400公斤。”他感叹道,用好生态红利,养殖场还混养了800亩蝤蠓,一年增收300多万元。走在乐清湾的滩涂上,养殖户还养了各类文蛤、蛏子等,这里俨然成了贝壳的乐园。

  如今的好收成,离不开乐清探索出的滩涂治理模式。“乐清湾贝类保护志愿服务项目由乐清市环保公益协会发起,针对乐清湾因污染致使贝类养殖业受损、养殖户经济下滑的严峻问题而设立,项目对乐清湾47公里、35个海洋沿线片段开展整顿与监督,探索出民间滩涂环境治理的乐清模式……”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浙江主题展上,一处展板道出了养殖户增收背后的故事。

乐清湾成为鸟类栖息地。温州市生态环境局乐清分局供图

  乐清湾海域面积辽阔,拥有5495公顷优质滩涂,是我国重要的滩涂贝类养殖基地。受人类活动影响,陆源污染物不断增多——十多年前,乐清湾的滩涂边堆起了塑料瓶、泡沫板等不可降解垃圾。“在最严重的胜利塘段,远远就能闻到臭味,几乎看不到螃蟹、贝壳、鸟类。”乐清市环保公益协会常务副会长黄玉霞清楚地记得,白色垃圾的出现,让这片“海洋苗圃”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面临严峻挑战。

  转机出现在2016年,乐清市环保公益协会发起“保贝计划”净滩行动,将乐清湾沿线按照地理区域组建大荆、虹桥、乐成、柳市、北白象等5支小分队,向社会发起志愿者招募。2018年,一支由百名民间“河长”兼任“湾滩长”的全国首支民间湾滩长团成立。他们每月至少组织两次活动,带领志愿者用“巡、清、宣”三种方式参与滩涂环境治理。

“保贝”计划志愿者在乐清湾开展垃圾清理活动。受访者供图

  穿着雨靴踩进黑乎乎的泥滩中,手持夹子和垃圾袋清理塑料袋、铁丝等,每次净滩至少2小时。90后“湾滩长”南叔豪,有着一米九的身高和壮实的身材,然而遇到深埋的垃圾时,他感叹“双手去拔都费劲得很”。可这样的脏活累活却有一大批人抢着干。截至目前,湾滩团成员超过200人,带动2000多名志愿者常态化参与净滩。南叔豪是一名教师,还在学校组建环保队,近三年带着超1000人次学生参与“保贝”净滩活动。

  清理白色污染是一场与潮水的持久战,时常刚清理干净,只隔两三天又漂来新垃圾,因此“湾滩长”们摸索出“多回合清理法”,每次退潮后立即行动,反复清理,直到多回合潮水带来的垃圾减量或者看不到为止。截至目前,“保贝计划”已累计开展清滩活动410场次,清理岸滩垃圾400余吨,治理海洋沿线55公里。

  如今,在群众积极参与下,乐清湾生态有了显著恢复,滩涂底栖生物种类恢复至58种,黑嘴鸥种群从百余只增至3160只,吸引了大批观鸟游客前来游玩拍摄。

“保贝”计划志愿者在乐清湾开展垃圾清理活动。受访者供图

  这场由民间力量主导的环保行动,不仅让乐清湾重获新生,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生态保护路径。2023年,“保贝计划”荣获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温州市生态环境局乐清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乐清将坚持“水清滩净,保贝共富”的目标,持续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把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站在乐清湾,滩涂里芦苇荡连片摇曳,小螃蟹在滩涂穴里悠闲爬行,数亿颗贝壳茁壮生长。看着这片重生的贝壳乐园,黄玉霞回想起小时候常在滩涂边玩耍的场景:“我们还会一直为净滩努力下去,将‘美丽乐清湾’转化成‘共富金银滩’。”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浙报头版丨一只贝壳的奇遇:乐清“保贝计划”探索民间滩涂治理模式

  记者 周琳子 通讯员 陈鹏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