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团队在沟通方案
设计团队在开工现场
温州网讯 一艘古文明之船,从海上丝绸之路驶向世界,沿线友好国家将象征友谊的香料种子播撒在瓯越大地。
风行万里,一路飘香。
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伟大航线,也是萦绕着异域香料气息的奇幻旅程,温州园博园建设中的海丝合作园将通过现代园林的“理意形”与人体“色声香味触”五感的立体交换,以“松弛而自信”的方式向世人传递海丝文化。
待开园时,人们会发现,展园坡地上精心勾勒的游径恰似一条灵动飘舞的丝带,将海丝沿线各代表国的香料花园巧妙串联,将文明互鉴巧妙融于独特园林体验。
远眺、静观、闻香、听风……从入口到出口,从航海故事到展园观光,一趟园林游览,亦是一次历史互望。
“一片繁华海上头”的回望
中国古代司南、古波斯太阳翼、古非洲图腾、欧洲航海罗盘……跟随着这些设计,航海古物件仿佛穿越而来,隐藏在海丝合作园中。这些巧妙镶嵌于地面的“路标”,不仅带领我们追寻古航海时代的文明记忆,也勾起“一片繁华海上头”的历史回望。
“海丝合作园以古代航海针路图为原型,通过解构式景观手法演绎航海线路意象。”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分院高级工程师王伟嘉告诉记者,整个展园位于仙门山南面山坡处,利用坡路陡缓巧设航海艰辛。游客脚下的路径其实是一张放大版的古航海图,节点结合地域文化符号,构建兼具功能性与叙事性的沉浸式游览界面。一路游走,千年前的记忆,扑面而来。
海丝园采用这一别出心裁的导览设计,提取亚洲、中东波斯、非洲东海岸、欧洲地中海的文化,用各地代表性的指北针纹样,在主题节点嵌入地面文化标识。这些航海密码犹如一把解码海丝文明的智慧秘钥,重新激活那段尘封千载的航海历险。
历史的厚重,将在一步一行中,被解读,被铭记。
跟随展园的设计创意,航海故事从此铺叙:利用山坡落差较高的地形特征,花园基底整体营造“潮涌碧波”意境,渲染着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一条条坡道路径低吟诉说“舟觅奇缘”,海丝文化与游客体验在其间交织互鸣;四个主题区以“香聚四海”进行分区,海丝合作故事在这里层层递进;“石载千帆”不仅以石为媒,点亮展园节点,也恰到好处地升华了叙事主题——“千帆过后”的浓浓海丝情。
从入口到出口,室内与室外,起承转合间,正是一次历史的互望。
历史需要被反复讲述,却又不能太严肃。“我们希望这段美好的历史回望,是松弛而自信的。”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研究中心主任许悦认为,历史的厚重在于对现实的深刻启示和智慧传承,我们可以选择轻松的方式去回忆,去解读。而现代园林的审美载体恰好赋予人自在随性的松弛感,让历史的叙事与解读有了全新的方式。
每个人心中独属的“海丝记忆”
在温州园博园11个国际城市展园组团中,“海丝”主题串起彼此的文化脉络。
抽象的文化交流如何用具象化的园林造景来表达?许悦说起自己的博士论文主题,正好是关于文化表达的尺度把握,不刻意,不说教。就如海丝合作园想留在每个人心中独属的“海丝记忆”,没有绝对化的版本,也不强调统一化的声音。
“对于海丝文化的解读,我们更倾向于在展园参观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全方位地展开,从而让人触景生情。”许悦强调了现代园林与传统园林的有别之处。传统设计注重视觉表达,而海丝园则通过“五感”的复合体验,综合运用通感与蒙太奇手法,以增加人的体验感,从而加深观者对海丝文化的个性化解读。
面对设计文本,我们再次假设身处航海故事现场:山坡上,自然风轻拂。你看,整个园子以蓝紫色为主色系,营造风起云涌的海洋意象;你听,风吹过波浪形构筑物下花海树叶的声音,模拟了海风掠过甲板时的记忆场景;你闻到了吗?展园内来自全球各地区的香料花卉发出阵阵芬芳,这些香料正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载体;再去尝一尝吧,入口处的体验馆不但提供各类现代香氛产品的体验,也提供世界各地不同香醇度的咖啡品鉴;伸手触摸,光滑的波纹金属板和厚重的天然石材,给观者极致对比的触感反差,是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给现代人对于东西文化差异最直接的古今之辩。五感之合,无限遐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丝”。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众多商品贸易中的一种,香料的普及与传播,兼具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海丝合作园中,亚洲香料区、中东波斯香料区、非洲东海岸香料区、欧洲地中海香料区,跨越时空,营造特色香料花境。不同的香,如不同语系,促使我们去感知历史,感悟文化。
海丝合作园的香料设计灵感源自温州肯恩大学教师团队的研究成果,后经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主创团队优化完善,最终诞生了实施方案。
展会结束后,展园将整体转化为温州植物园的香料植物专类园,建筑转化为可提供香味互动的香料植物科普馆,留作永恒的海丝记忆。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一座东西方文明的基因库,镌刻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随时代发展代代传承。
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新丝路”
园如其名,“合作”一词,在海丝园被画上了重点符号。
园内将专设一面“合作墙”,镶嵌着丝路沿线国家不同国度出土的岩石与当地语言、文字,展现海丝文化的多元性。由此可见,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网络,更是文明互鉴、文化交融的纽带,将沿线各国的合作共赢凝聚一起。
合作墙形成的台地,其形似从古代海丝之路行驶而来的古船,两棵保留的大树形成了这艘文明之船的船帆,恰好位于海丝之路的上端,象征着这段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伟大航线。
未来,当游客“登”上船的甲板,循着山体崖壁,往下看,由3000多片瓷片拼接而成的渐变屋面,在光的折射下,釉面闪烁着绚丽光芒。这一场景,是否会让人联想起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那艘满载瓷器远行的船呢?它正在历史的浩瀚大海中扬帆起航!
园林与建筑永远是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的产物。海丝合作园既是一座反映时代精神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园林,又是中华传统文化、温州地域文化和海丝国际文化的融合创新。
现代的海丝合作园通过“理意形”的设计体系对传统园林的核心精神进行了当代注解:理——遵循传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和谐精神,以谦虚不争的得体姿态与边上形如商船的IFLA展园巧妙配合,共同营造扬帆远航的悠然画境;意——用色声香味触的五感设计法,注重整体海洋意境的营造,表达海上丝绸之路的旷达豪迈;形——海浪形的建筑屋顶选择代表海丝贸易的陶瓷板和温州海洋特质的波纹金属板,通过BIM技术放样调整幕墙板块的安装角度,从而在细节上进一步强化了海浪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不断变化的视觉感受。
千年前,中国的船只劈开印度洋的波涛,将文明的火种撒向世界;新时代,我们站在浓缩这段历史记忆的海丝园前,仿佛还能听见古时水手的号子——那是一个民族文明开放、探索发展的永恒回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文明对话和共存的见证,其历史印记活在瓯越古城每一寸肌理中。文化认同,增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信任,助推对外贸易、文化旅游发展。合作,是共同的姿态。
丝路故事,跨越千年的对话仍在继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构成“一带一路”,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亚欧非各国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迈入数字时代,传统丝绸之路以新的形态融入人类文明进程——从驼铃声声的商队,到风行万里的古船,再到5G信号覆盖的“蓝海”,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
新的海丝故事,正在续写……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海育万物 丝联古今
——海丝合作园的历史互望
记者 缪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