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画,风格鲜明、狂怪奇逸,影响了齐白石、丰子恺、吴昌硕等一代大师;他的文笔,辛辣之中,透着悲凉,其文言文笔记小说《小豆棚》,与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他因断案忤逆巡抚被革职,于65岁被遣戍温州。
他,就是清代“奇人”曾衍东,原字七如,取“花酒琴棋诗字画无不如心,柴米油盐酱醋荼无不如意”之意,又称 “七道士”。
曾衍东,山东人,典型山东大汉的率直性格,一生仕途坎坷,在今天已是退休的年纪,被贬谪携家小来到温州。
当时,民间崇尚“天下曾姓是一家”。九山湖畔依绿园(即后来的“籀园”)主人曾立亭热情款待,收留了其一家。
曾衍东最初暂住依绿园的入画楼;第二年,他在附近的宝盦桥旁筑屋另住。草屋面向九山河,还有一棵古榕树相伴。他在温州写就的诗集因此取名《古榕杂缀》。
在温州,曾衍东游遍温州江心寺、仙岩、雁荡等名胜,并留下了不少诗篇。
写江心寺,他想到谢灵运——“塔撑古刹东西峙,潮打层城早晚回。康乐昔年遣咏在,养生今有道人来”。但终究“永嘉山水虽然好,流放身家大是难”。
除了《古榕杂缀》,他的著作《哑然诗句》《七道士诗抄》《日常随笔》等,均为寓居温州所作。
其中,《哑然诗句》读来颇有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之感。“枯肠搜索还摊饭,弄得诗多屁更多”“竹枝也好杨枝好,悉听他人浪去传”,不羁的性格,跃然纸上。
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帝即位,大赦天下。但当时曾衍东已七十岁,且身贫,已无力返乡,大概活到八十多岁,客死温州。
在《古榕杂缀》中,曾衍东自陈穷困,不得已靠售卖字画,“换铜钱,苦度日子,养家活口”。
向他求画的人,不乏达官贵人。《光绪嘉祥县志·人物》记载,曾衍东的书画,“得之者无不拱壁珍之”,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但他却十分清高,个性十足。一次,家中正是“饿腹难充”的时候,龙泉县来了个大商人,带了一大袋黄金来求画,他却“爱不割”,还说自己不是见钱乞怜,愿受嗟来之食的人,气得大商人拂袖而去,头也不回。
“人索我画,我却不画;人不索画,我偏要画。”曾衍东主动留字,三垟湿地便有一处。
据考证,在温期间,曾衍东应三垟湿地园底村曾姓人家邀请,来湿地消夏避暑,恰逢园底附近的杨七圣王殿(俗称“七相殿”)新盖大殿。七相殿供奉的是杨府侯王杨精义的第七个儿子杨国刚。曾衍东听闻杨精义父子护民爱众的事迹后,欣然执笔题字。头家将其制成大匾挂在大殿正中,远近闻名,轰动一时。
七相殿曾存有一碑,对此记载:
“时至大清嘉庆,翻新扩建为五间两进之大庙,恰七道士(曾衍东)隐居于此,见旧匾破损难辩,遂挥毫泼墨,重新书额,笔力雄浑,行家赞绝,而名振瓯越,声扬遐迩。”
为纪念曾衍东,如今,在园底村“烟波致爽”码头,有一“曾衍东系舟处”的石碑,古榕下设石棋桌,生动再现了曾衍东一对弈图中的场景。
《小豆棚》书里,有彭左海所作《曾七如传》,评价曾衍东“工诗及书画,笔墨狂放,大致以奇怪取胜”,也有后人称他为“近代漫画先驱”。
在温州,他把“挂冠自昔曾骑虎,闭户于今好画龙”作为门联告示天下,还留下了泼墨画龙的民间传说。
且看这幅中堂墨龙图——
在大块墨团渲染而成的乌云水汽中,神龙蜿蜒盘旋,见首不见尾,龙身绘鳞甲尖刺毛须,若隐若现。有趣的是,有别于常见的威猛的龙,老龙咧开的大嘴似在欢笑,有种憨憨的反差萌。
画中钤印三方章皆出自画家之手,其中“二十八宿罗心胸”一印,可见其对己才气的自傲。
值得一提的是,作这幅画时,曾衍东已75岁。
他开创了“今画”写实画法。在其传世作品中,主角多为山水、花鸟和人物,以写意人物最多,画风与扬州八怪有神似之处。
气概凌霄 华雅斋藏
《七如题画小品》有云:“若余之为今画,不过眼前逐日所见,平平常常,日用间事,无可不画,不必矜奇立异。”
取“平平常常,日用间事”入画,而“笔墨狂放,大致以奇怪取胜”,这恰与“八怪”的“取材平凡,其所表现尽量不平凡”的特点,相互契合。
香山九老图 春山草堂藏
曾衍东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清末画家任熊,及丰子恺、齐白石、吴昌硕等近代海上画家。在吴昌硕绘画中,曾有“拟七道士画法”等题句。丰子恺在日本旧书摊发现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画册,大受启发,后去拜访,得知其墨法笔法来自曾衍东。
尽管长时间未进入中国美术史的视野,曾衍东的画作却在书画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清代“奇人”曾衍东与三垟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