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宽的赶考路

温州宣传2024-06-23 10:49

  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相继举行。百年前,温州乡贤刘绍宽本着进取精神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历经艰辛而获得秀才、拔贡,虽然最终未能入仕,但赶考影响了他的人生与思想,使他转而在社会改良、教育救国、为民服务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首次县试,一举成名

  刘绍宽从小在平阳张家堡杨家受到严格的教育熏陶。据《刘绍宽日记》,光绪九年(1883),刘绍宽十七岁时到平阳县城参加县试。那时到平阳县城要坐船过渡,至少要一天时间。由于已有充分准备,经四场考试,受到知县汤肇熙激赏,获“总案第一”。

  正值新婚,初次赶考,一举成名,真是双喜临门。清明节时,他与几位同学在张家堡东墩种下一棵仅尺余的榕树。刘绍宽认为这棵树是这次县考后的见证,有一定纪念意义。他想起十年前自己就是在张家堡上私塾开始发蒙读书的,他期望十年后自己也能与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

  刘绍宽青少年时期总是发奋努力,用功读书,积极接收外面的信息,关心国内外大事,体察民情,努力为社会服务。他后来坚持54年写日记的精神就是一生求学进取的突出体现。

  首次省考,艰难跋涉

  光绪廿年(1894)七月初八日,刘绍宽首次赴省城赶考乡试。那时浙南一带到省城杭州,行程就要一月左右,相当劳累。刘绍宽为了节省费用,尽量做到能走就走。

  这天一大早他先坐船到平阳县城,宿在平阳城关著名的回生堂。过了一夜,次日即行。为了节省,时间安排得很紧。“初九日与鲍竹君同舟至瑞安,过飞云江,夜与夏仲甫、克庵叔侄同雇河乡船。”“初十日至温郡。十一日上西郭温船,午潮开行。”“十三日晚至厦河,夜宿鼎泰行。”正逢天气炎热,行路相当艰难。“十四日,雇轿上桃花岭,夜宿上隘头……夜感风寒,晓成痢。”一路艰难地来到丽水括苍古道桃花岭的山路上,此时刘绍宽却生病了。

  刘绍宽行路本很艰难,又加上患病,更加不便。为了赶时间他们只得坚持连续走三天。“十五日,发隘头,午过缙云县,夜宿在霞碧关。”“晚至永康,寓傅三房行。”当进入冈头饭铺时,环境较差,店内油烟大,呛得刘绍宽咳嗽。后来又到一个小镇找了一个旅馆入住,没想到环境更差,蚊子很多,没有蚊账与蚊香,只好找些稻草薰烟驱赶蚊子。

  去往金华途中,天甚暑热,到了“白兰亭”,刘绍宽腹痛加重,一路呻吟,只好在亭中休息,着急时遇一过路人,得知刘绍宽一路腹痛,便主动前来看,经查说是患了痧气(即中暑),此人就拿出随身带的草药和水给刘绍宽服下,一会儿刘绍宽感觉好多了,刘绍宽很感激,要把钱给这位路人,但此人很客气地拒绝了。

  接着又继续行路。“十八日晚至金华”“十九日雇金华船,申后至兰溪,上萝茑船”“廿四日晓至鹭鸶埠,与陈仲炯、苏莱卿四人步至仙林禅寺,遂与莘稼先生、仲炯、竹君寓寺祖师殿。”经数天的行程奔波后,他们才到了杭州,此时刘绍宽的病情也基本好了。

  到了杭州后即紧张地投入到考试中。“八月初八,巳刻入闱”,直至廿日,总算考试完毕。廿二日回程,又几经周折,九月十一日到家,来回共用了两个月三天。这次省试,不第而归。

纪念刘绍宽的厚庄苑。

  再次省考,获得拔贡

  光绪廿三年(1897),刘绍宽再次到省城应试。前一年,家人曾到五显庙抽了两签:“麻姑撒米”与“长卿题桥”。一是米变珍珠,一是取得功名,“喜为佳签”。但当时家中已较困难,赴京朝考费用甚大。于是刘绍宽建议建立《家用准绳》制,每天限用,尽量节省不超支。

  这年七月初四日,第二次刘绍宽“乡试起程,夜与杨春波、潘子元、王舜卿诸人同上河乡船”,廿二日上普济轮船,廿四日到上海,夜宿黄源初算学报馆,廿八日到杭州。在省城,八月初八日乡闱首场,连考八天,廿七日优贡出案,正取六名,备取十四名,这二十名中没有刘绍宽之名。

  廿九日会考时刘绍宽又患感冒,到了九月初一日感冒还没好。后经上海坐船而归,十三日到家。十八日乡闱榜发,温州只得两人副榜。刘绍宽与瑞安董绍昌等一班同学成为“文行优秀”的拔贡生,总算还有赴京朝考的资格。

  拔贡生作为五贡之一,经朝考合格,可授予小京官、知县等职。

  首次朝考,落第而归

  光绪廿四年(1898),刘绍宽要到北京参加考试。这是他第一次赴京出远门。

  四月十二日,刘绍宽“午后到瑞安,途晚晤过陈介石,谈时事颇激。”还经上海谒了陈志三,了解了宋恕的情况。五月初一到烟台,初二转坐火车,三时到京进城,寓校场第五条胡同温州新会馆。“初九日到台、处、湖三州会馆拜谒黄仲弢、徐班侯两先生,得聆雅教。”“六月初三日辰刻进场”“夜十时,即得题为《天下得人难论》《通筹互市情形策》。”

  初四出场,初九朝考正式出图,浙江取四十名,一等九名,刘绍宽名列第六。那时在全省四十名中能获得一等第六名的成绩已是相当不错了。接着,十七日在保和殿覆试,题《所欲与聚所恶勿施论》《推广工艺以收利权策》。十八日覆试出案,刘绍宽没上。

  心中不乐的他于廿日出都,廿五日到上海,数天谒拜宋恕先生并长谈。直至七月初一回程。刘绍宽本已得到会试总裁徐树铭赞赏,认为可置第一。但可能实在是太紧张了,他从考场出来后才想起,自己因“题目落字”不能进呈。后又有人说他因“未拜门”与“黜于点划之微”而落第。

  这次虽没考上,但他接触了不少名人,先后拜访了黄绍箕、徐定超等在京当官的老乡,听了戊戌变法情况介绍,茅塞顿开。特别是对废八股、考策论、废除冷兵器、发展商业、废祠堂、改小学、开放言路、精简机构等这些新观点心中早有所望,越听越赞同。

  正逢戊戌“定国是”变法之年,朝野上下一片生机。他途经上海时拜访宋恕,宋先生详细介绍了日本教育情况,刘绍宽听后大受启发,他认为中国应该要从改变政治做起才是,“中国如欲整顿,必先改官制,清治吏,然后议及一切工艺诸学”。刘绍宽的思想上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这也是他1904年到日本观学之前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影响。

龙港市第六中学厚庄(刘绍宽)教育史馆。

  举贡部试,结束赶考

  宣统二年(1910)刘绍宽再次赴京参加举贡会考,他已经44岁了。二月十四日晚起程,二更许,过坡南。十五日未刻到郡,廿五日夜上丰顺轮赴京,次日开行,廿八日到上海,三十日晚上招商泰顺轮船。三月初五日到天津坐火车,初六日到京,用时26天。

  他的日记载:“四月初九日,保送举贡考试。头场题为《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西汉武帝表章六经师儒称盛而大义未明东汉光武尊崇节义敦厉名实一时士风家法过于西京论》。”现在的人看到这样三四十字的考试题目肯定会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笔?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很常见的。

  刘绍宽认真作文,自己感觉还行,但四月廿二日揭晓时“温州脱榜”,温州竟没有一人考上。这是刘绍宽最后一次赶考,他的科考生涯以此而告终。四月廿四日,他作《试罢偶咏》诗:“都门一夕理归装,书剑飘然指故乡。客里光阴六十日,可怜奔走为谁忙?”“京华旧梦十三年,咫尺无因到木天。今日重来仍刖足,荆山抱璞一潸然。”

  诗中流露出他寒窗苦读几十年,最终仍难以如愿的思想情绪,在悲哀中发出了“京华旧梦十三年”“可怜奔走为谁忙”的感叹。他廿七日出都,五月十二日才到达温州。这次赴京考试来回共用了三个月时间。

  刘绍宽未能考取而做官,或成为他的一生遗憾。但以后他转为教育事业,却做出了一些官员难以做到的杰出贡献。他的“救国必须治愚,而治愚舍教育莫由”的理念成为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信条。特别是他日本观学之行回来后,对温州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绍宽当年若能考取功名,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好官。他虽没能为官,却在大半生中为民与官之间搭起了重要的桥梁,做了大量利民的好事。除了教育外,他还为地方发展出谋献策,为宗族矛盾纠纷做好调解,为穷苦百姓(盐民生产、渔民作业及农村吃饭困难等)生计问题找官员解决,为江南水利事业向政府提建议,为社会救济事业无私奉献,为修编县志劳心等。其实他大半世为民服务的实绩远远超过当时“当官者”的价值,这是他一生“赶考之路”上铸就的最大功绩。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刘绍宽的赶考路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