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丽温州 生态先行”生态文明展示馆全面建成,从绿色启航到美丽建设、争创先行,一帧帧镜头定格大美温州,一个个故事讲述绿色发展。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足迹,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系统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城市靓丽风景,以“全域大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座馆之于一座城,是回望也是启示。二十多年来,温州追“青”逐“绿”之路愈发清晰,生态美景变得触手可及。
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非凡的绿色发展事业交相辉映,绿色发展的旋律激荡着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探索实践。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瓯越大地上,满目青绿画卷徐徐铺展,“生态绿”正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一棵树,为城市定下“绿心”
“一定要把温州生态园保护好、利用好、建设好,办成对子孙后代积德的一件善事,办成造福于当地群众的一件实事,办成生态建设的一件好事。”习近平总书记曾亲手在温州生态园植下一棵榕树,为湿地保护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城市定下“绿心”。
三垟湿地,是温州市区保持最完整的大型湿地。这一片“城市绿心”也被誉为“生态客厅”。10.67平方公里的碧波之上,161座翠岛与138条蜿蜒河道交织,绘就一幅“浙南威尼斯”的生态画卷。
三垟湿地 苏巧将摄
三垟湿地的美,是重生之美,是一场关乎“减法”的艺术。曾经的湿地遭遇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一场“生态保卫战”及时打响,为湿地卸下重负。拆迁、征地与污染源治理,1.6万居民和上千家小型企业外迁,820多个排污口的永久封堵。在清淤疏浚的同时,重建湿地的自我净化系统。二十年过去,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上还出现过黑水鸡等“三有”动物的灵动身影。
生态修复和管理,不断提升“客厅”颜值。湿地创新实践“水下森林”修复技术,构建起多层次的水生态系统;水质改善工程推进,整体水质稳定在Ⅲ到Ⅳ类水标准;专业保洁团队入驻,辅以GPS与无人机的科技翅膀,让河道保洁高效而精准,让水清岸绿常在。
三垟湿地 周龙云 摄
文化赋能,让这片生态绿洲更添灵韵。榕源、南怀瑾书院等文化地标衍生出“稻香三垟”“生态三垟”研学课程。穿行游步道、亲水栈桥、画舫轻摇,游人在绿意中,沉浸式感受自然与人文交响的诗意空间。
一座岛,探索山海共富之路
二十年来,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岛洞头的深情嘱托,洞头区精心勾勒“城在海中、村在花中、岛在景中、人在画中”的海上花园愿景,成为中国首个海岛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走出一条“碧海蓝天”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海岛共同富裕之路。
洞头星空 叶中生 摄
依托蓝色海湾整治,让海“清”起来。蓝色海湾整治将174处排污口逐一规整,创设污水零直排区,彰显“堵疏纳治”的决心。在智能化管理下,渔港焕然一新,疏浚与生态并进,让海回归澄净,渔港转型升级。
洞头万鸥齐飞
借助生态修复,让湾“亮”起来。海岛生态保护工程着力点亮湾区璀璨风景线,“南红北柳”交相辉映,成就生态交错奇观;南塘湾湿地,24万平米的生态缓冲带,为河海交融搭起和谐桥梁;沙滩修复、蓝湾指数的创立,再次修复自然伤痕,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标尺。
富裕海洋生态价值,让百姓“富”起来。当传统网箱“变身”生态牧场,当49个古渔村艺术改造,旅客纷至沓来,点亮海岛经济。这片海洋深度推进美丽海湾碳中和(蓝碳)试点区、“海洋版两山合作社”实践试点令人期待。
一张革,推动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
发展,面临着环境账和经济账衡量取舍。平阳水头以一场传统产业改革促进环境保护的故事,在重污染制革业整改中踏出了一条新路子。
上世纪90年代,水头镇制革业如日中天,千余家制革企业汇聚于此,构筑起产业链,成为地方经济的坚实支柱。然而,繁华背后隐藏着沉重的环境代价——鳌江水质恶化,成为水系中水质最差的一条江。2003年,面对严峻的环境危机,平阳痛定思痛,按下产业整改的“重启键”。
整改之路,荆棘满布。从停产整治休眠期到设备革新降排放,从治污设施建设到全线智能化监管,一路探索中,昔日的污染大户逐渐“瘦身”,当地仅保留部分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水头制革业完成升级。
平阳制革产业提升
蜕变之中,机遇也在悄然萌芽。平阳巧借转型东风,将视线投向宠物用品市场,从单纯的重污染制革生产逐步转向多元的宠物产业,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的循环经济,更开辟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曾经的制革工人成了宠物产业的弄潮儿。省级宠物小镇落成,助力企业上市,如今,宠物用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市场份额60%以上。
这场绿色改革的涟漪不断扩散,温州以此为契机,连续多年深入整治重污染行业,成就了二十多个行业的绿色转型,推动两万余家企业焕然一新,实现了从被动治污到主动绿色发展的蜕变。
2023首届中国平阳宠爱嘉年华
一条河,开启水岸同治新篇章
泗溪河是文成的母亲河,一代代文成人见证着河流的蝶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她曾因污染黯然失色,而今,历经二十多年河岸共治,母亲河重焕生机。
水质治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自2002年起,文成启动泗溪河综合治理工程,集防洪、河道疏浚、截污、亲水平台、两岸景观、水生态文化建设为一体,整个工程分7期,总投入1.1亿元,整治河长约5.55公里。
文成的治水之道,是实实在在解决一批问题。针对泗溪河治理工作涉及面较广、量较大、牵涉部门较多、众多治水项目“各自为战”的局面,文成县长挂帅“县级河长”,建立“河长制”联席会议治理机制,定期召开监管部门联席会议,整合资源攻坚问题。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五年的养殖业整治任务,整治20余万头年产值达3个亿的生猪养殖产业,守住了飞云江水质居浙江省八大水系之首的荣誉,成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典范展示。
从治水,到三次荣获“五水共治”大禹鼎,文成在生态保护之路上步履稳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鲜活案例。
泗溪河夜景
一片海,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南麂列岛,一个被誉为“贝藻王国”的生态秘境,镶嵌于台湾暖流与江浙沿岸流的温柔交响中,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摇篮。这里,2896种生命形态翩跹起舞,其中贝藻类独占鳌头,1147种形色的贝藻,绘就了浙江海洋生态的瑰丽篇章。
为了守护这片“王国”,南麂列岛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划起“红线”,出台《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减少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环境的影响;建立保护物种监测网络和数据库;探索湿地补偿机制;研发投用高科技装备与大数据平台……多管齐下编织起一张严密的生态防护网。
以执法为刃,海监执法艇“中国海监7009”升级生态执法管护能力,守护每一寸海域。
以品牌为擎,全面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强音。“贝藻王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实践,带动温州常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壮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坚强保障。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与海的故事,在这里被重新定义。
一张网,兜住乡村振兴绿色本底
在浙南山区的翠绿怀抱中,楠溪江宛如一条晶莹玉带,蜿蜒流淌于永嘉青山绿水间。2023年,这三百里清波更以EI指数达优、水质纯净的佳绩,续写着生态传奇。
时光回溯四十余载,楠溪江刚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楠溪江中上游禁止发展工业的科学划定。为这片净土铸就了坚固的“绿色长城”,保障百万民众饮用水的安全与纯净。以此为契机,永嘉精心布局“一带两城”与五大生态功能区,于下游构建现代都市风貌,中上游则保留自然纯粹。
重生态强整治,永嘉乡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落地实施《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全县95%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A级以上景区村占比超4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百强县。不断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楠溪江畔的峙口造纸基地经过三轮整治,有效实现污染大幅削减,循环经济蔚然成风。
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让保护行动深入人心。环保“村规民约”在沿江村落生根发芽,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以涓滴之力汇聚成保护楠溪江的洪流,荣获全国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指引下,永嘉凭借生态红利,充分发挥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禀赋以及水环境保护的优势,以“旅游+农业”的创新模式,吸引了千万级游客量,旅游总收入节节攀升。乡村振兴,活力可期。
一扇窗,提升生态环境审批效率
近年来,温州深耕制度创新,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精心打造生态环境管理的“绿色标尺”,系统谋划了一批首创性、突破性增值服务改革项目,支撑起全域的绿色发展梦想。
行政审批的“绿色革命”悄然兴起,温州率全国之先引进排污权交易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集成应用,全省首份排污权电子合同在温州签订,成功实现排污权交易“零跑”办理,不仅为企业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成本,也深化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率全省之先开展环境行政许可集成化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事项职能、流程环节、制度规范等5项集成,出台集体审议、统一报告、交叉检查等8项配套制度,推动环节精简16%、流程合并29%,整体办理时效提高30%以上,以一窗受理、一厅办结的高效模式,全年企业少跑2272次,为企业卸下了重负,生动演绎“绿色效率”。
温州深耕细作,持续深化行政许可承诺容缺、“多评合一”、“多证合一”办理机制,探索“2.0版工业企业环评改革”长效机制,创新管理之花处处绽放,释放更多“放管服”改革制度红利。
如今的温州,荣誉不断——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气候宜居之城、最具幸福感城市……每一枚“绿色”勋章,都是这座城市爱护生态环境的肯定。温州,以不懈的绿色实践,诠释着“绿色发展”最动人的注解,让“绿色”成为最耀眼的城市名片。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守望绿水青山
共绘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