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国人留学日本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1903年清政府颁发《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对学成归国的学生,无论官费自费,按所学程度,授予一定的职位。这极大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学生。一时留日学生甚众,其中温州地区人数也占了较大比率。瑞安学者张小宇、吕长顺编著有《近代温州留日学生名册》,对这一群体作了研究并概括了诸多特点。那么这个数量不少的温州留日学生群体成员大都来自哪些家庭?学费怎么筹措?学的是哪些专业?读的是哪些学校?
01
留日学生群体呈现明显家族性
黄绍箕
晚近留日学习,首先要解决留学理念及学费问题,留日毕竟要去国外读书,隔山过水、地生人不熟,语言不通,生活、饮食习惯不同,生命是否安全,都是家长要考虑的问题。晚清留日学生基本来源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一定开化意识的望族家庭,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子女,在时代变革、新旧知识更新年代,才能有胆量、有意识支持子女留日学习。
温州第一批留学日本家族是黄绍箕家族,有黄绍箕的儿子及侄子黄曾锴、黄曾延、黄曾铭,外甥林大闾,还有林大同(林大闾的堂兄弟),林文潜 。黄绍箕是张之洞的幕僚,张之洞提倡留学日本,黄绍箕可能是接受张之洞留学日本理念的第一批人士,张之洞留学日本理念通过黄绍箕影响了温州晚清知识分子群体,这是温州留日学生比较多的主要原因。首先影响是瑞安,瑞安留日学生比较多家族就有:孙氏家族的孙衡、孙任、孙延楷、孙延畛,项氏家族的项沇同、项肩、项骏、项崧(游历员)、项廷骅、项骓,许氏家族的许璇、许燊、许壬、许徵、许铸,林氏家族的林大闾、林大同、林大问、林大勋、林大经、林大囧、林大龄、林大年、林镜平。1904年秋,孙诒让在瑞安飞云阁举行茶话会,邀集瑞安普通学堂高材生的家长参加。在茶话会上,孙诒让鼓励学生家长明年多送子弟到日本留学深造。家长陆续向普通学堂报名欲送子弟出洋留学的,有二十余人。1904年底,瑞安已有30多人在日本留学。
02
留日学费以自费为主、官费为辅
按照1903年3月《浙江潮》统计,温州共有留日学生24位,官费(包括浙江官费、使馆官费、南洋官费)7人,自费17人,占29%。温州最早留学日本是王鸿年,他在1898年10月以使馆官费留学日本,平阳的游寿宸、陈蔚,瑞安的林调元、黄瓒等四位,1902年3月以南洋官费留学日本,乐清的石铎由杭州府中学堂以浙江省官费选送留学。永嘉的姚广福、项承椿,乐清的钱振埙,平阳的汤国琛、王鋆等五人留学费用是否全部自理、还是有公费补助,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同批到同一个学校(弘文学院)进行为期半年培训,疑是某个社会组织(或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具有官费半官费性质,查《浙江潮》这批留学生还有秀水的汪以钟,海宁的陈方铮,在本文统计在自费名单中。
自费留学生有8位是瑞安的大户人家子弟,黄曾锴、黄曾延,黄曾铭是黄绍箕的儿子及侄子,林大闾是黄绍箕的外甥;林大同是林大闾的堂兄弟,林文潜是林大闾、林大同的四叔(辈分高,但年纪差不多),孙任是孙锵鸣的儿子,许燊是孙锵鸣家庭老师的许黼宸的儿子。
《温州近代史》统计了1905至1911年温州留日学生共有64人,其中,官费18人、自费46人,官费占28%,自费占72%。1917年浙江省留日同乡会统计,温州共有40位留日学生,其中官费13人、自费27人,官费占33%,自费占67%。1929年,《浙江省教育行政周刊》统计,温州共有留日学生36位,其中,官费14人、自费22人,官费占39%,自费占61%。
可见温州留日学生中官费占比在30-40%,自费占60-70%,也就是说1/3是官费,2/3是自费。
03
留日学费每人大概需要多少钱
当然,去日本留学,费用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这笔钱相对当时家庭来说是不菲的。
1903年,瑞安普通学堂(今瑞安中学)派遣陈恺、许藩二位教师留学日本一年,拨出地方公费600元,一人一年留学费用300元。1903年,宋恕游学日本半年“东游费201元”。同年,温处道童兆蓉通饬温处十六县,选送学生22人,童兆蓉自己个人捐出2150元,作为留学学生补助,人均100元。据《团体与日常—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一书,汇总了《官报》各省公费金额,一年留日费用是300-400元 。
宋恕教学的求是书院
那么按照1903年时间节点计算,300-400元是何等收入及消费水平?宋恕1902年在求是书院半年“脩金共205元”;1905年,在积善坊女校兼职半年“脩金120元”,求是书院是浙江当时新型“中西文”学校,教师脩金属于高收入,相对于现在高校教授级工资水平,一位留日学生学费相当于宋恕的一年脩金。《张棡日记》载,1906年出售番薯丝伍仟斤得大洋七十元;1908年出售番薯丝四千六百十三斤,得大洋六十元 。温州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旱地的粮食——番薯丝是温州主要口粮,按一人一天一斤半定量计算,一年一人定量为550斤左右,按照5000斤番薯丝售价60元,每人一年口粮费用是6元。留日费用300-400元,相当于50-60人口粮费用,也就是说留日一年费用可以养活50-60人。
《两浙史事丛稿》载,道光季年 ,工价分为三等:石工、船工、碓工为一等,工钱120文,木工、土工及夏种秋收忙时的农工为二等,工钱100文,衣工、竹工、棕工及普通农工为三等,工钱70文 。按照700文为一元计算,二等工一年收入(按照300天计算)为30000文,换算为40元左右,一位二等工十年收入才能支持留日学生一年学费。
04
读的是哪些学校?学的是什么专业
留学所学的学科专业大多数是社科类、自然科学比较少。从学制上看,参加短期培训、专为中国留学开办的学校比较多,就读日本学制的学校比较少。据《温州留东同乡会名册》(1909年)统计分析,在255人留日学生中,就读于弘(宏)文、同文、经纬、清华等语言培训类有84人,占比33%;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政大学、体育会学校等社科类有71人,占比28%;就读于京都大学农学、福冈工业学校等自然科学有31人,占比12%;学习军事、警务有25人,占比10%;就读于日本学制中学有10人,占比4%;学习医药的有3人,占比1.5%。
留日学生主要专业学科
留日学生主要学制
按照《浙江留日同乡录》(1923年)统计,剔除14人未注明学校及专业外,对110人分析,就读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社科类有42人,占比38%;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东京高工等自然科学有33人,占比30%;就读于东京高师14人,占比13%;就读医药13人,占比12%;就读于高中8人,占比7%。
总而言之,晚近留日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多选择军事、社科类(商科、法政、师范),自然科学(机械、农学、医学)较少。学制特点:以短期培训,就读专为中国留学开办的学校较多,日本学制的学校较少
05
溫州人留学日本出现的二个高峰
黄庆澄东游日记
温州留日按照时间分为:早期留学时期(1904年之前)、晚清高峰时期(1905—1911)、民国早中期(1917-1928)、抗战时期(1937-1945)。温州早期留学(1904年之前),按照1903年3月《浙江潮》统计,共有留日学生64位。抗战时期(1931-1945)15年间,只有28人。
晚清高峰期(1905-1911)。1903年10月清廷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该章程规定对获得各级留日毕业证书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任用,分别获得从拔贡、举人、进士、翰林的出身,原有出身者,则视所学程度,给予相当官职。与此同时,对于自备斧资出洋留学者,“自应与官学堂毕业生一律给奖,勿庸加以区别”。温州与全国一样留学日本进入了高峰阶段,据统计,在这时间段6-7年期间,温州留学日本学生共有190多人,这阶段留学生人数占晚清温州留学生总量69%,占温州总人数37%。
民国时期早期(1917-1928)。1911年辛亥革命,大部分留日学生回国参加革命,在日本留日学生急剧减少,1914年开始恢复留学,按照1917年浙江省留日学生同乡会统计,1911年至1916年12月,温州留日学生有24人。1923年统计,累计118人,1928年统计,累计为204人,《日华学会》统计,1928 年度增加16人,从1917年至1928年10年间共有180多人,占民国时期总人数80%,占温州留学日本总人数35%。这二个时段留学人数占温州总人数72%。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百年前温州赴日留学生近七成自费?热门专业选哪些?费用需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