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战功赫 楷模高风远

温州网2021-12-09 07:35

  温州网讯 这是一枚很有分量的奖章——

  雪花状的表面已很斑驳,顶部“人民英雄”四个红字清晰可辨;中间的红星上刻着“1”;下方是“华东野战军奖章”。

  与奖章一起珍藏的“人民英雄奖章颁授证明书”上写着:“施刚魁同志……因历次战斗英勇政治品质优异英模大会评为一级战斗英雄……授予壹级人民英雄奖章……”等内容,落款:“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 一九五O年六月一日”。

  资料显示,从1947年到1952年,为表彰解放战争中的英雄模范,华东野战军颁发了一套人民英雄奖章。奖章分成三级,其中“一级”颁发了约50枚。这是其中一枚,它属于温籍“战斗英雄”施刚魁。

  施刚魁,1924年出生于平阳,1946年加入解放军,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斗,并在1952年9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祖国需要时,施刚魁冲锋陷阵,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1958年打胜仗回国后,他转业到瑞安,从此深藏功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

  老人已于2006年去世,这枚奖章现由他的儿子施巨安保管。冬日的暖阳里,我们来到瑞安市玉海街道,去寻访施刚魁的故事。

  荣光

  高票当选“英模旗帜” 赴京获毛主席接见

  “这些都是我爸爸的奖章,以前更多,有些很遗憾没保存下来。”施巨安从一个盒子里小心地拿出一枚枚奖章,依次铺开,有“战斗英雄会议代表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解放西南胜利纪念”“抗美援朝纪念”等,其中“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是最大也是最有分量的一枚。

  在施家几个兄妹印象里,父亲在世时,每年都会把这些奖章翻出来晒一下,但很少在家里提战场上的事。只有他和战友相聚时,家人才能听到一些片段。“比如他说,有一次一枚炮弹落在他附近,当时他就觉得脚上烫了一下,没顾上看,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冲。胜利后才发现,小腿整片肉炸翻出来,都是血,急救包都压不住。”大女儿施金美说,父亲性格有点像《亮剑》里的李云龙,脾气直、打仗拼,身上布满大大小小的伤疤,右腿留下二级残疾,每年都会因为这些老伤到医院“报到”,“他去世后,骨灰里还有好几块碎弹片,都是打仗时卡进骨头里的。”

  每一枚勋章,都是一场浴血奋战的见证。施刚魁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一次。1950年,经过全团推荐、军部评选,在276张选票中,施刚魁以252票当选为华东野战军“英模旗帜”,被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奖章。

  当年9月,他和其他“人民英雄”代表一起,到北京参加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会上,施刚魁被推选为残疾军人英模代表,向毛主席敬酒。从没喝过酒的施刚魁满满斟了一杯,一口气喝下,“他很快就醉倒了,不过每次说起这件事都很自豪。”施金美说。

  英勇

  《战斗英雄故事丛书》 专门介绍“英雄排长”

  放奖章的盒子里,有一本巴掌大的小人书,非常陈旧,还有些破损,封面上印着施刚魁的画像和书名《英雄排长施刚魁》,扉页上分别印着毛泽东和朱德的题词。

  这本书来自1951年8月“新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战斗英雄故事丛书》,《英雄排长施刚魁》是其中一本,用30多页篇幅详细介绍了施刚魁英勇作战、帮助新兵、负伤休养等故事。

  “书里说‘他打仗是英雄、互助称能手、工作做模范’,真的是很了不起!”施刚魁的远房晚辈施正勋管老人叫“叔公”,出于对战斗英雄的敬佩和怀念,他这几年努力搜集军史及相关资料,记录、回顾施刚魁浴血奋战、刚正清廉的一生。他寻访到的解放军二〇一团战史《火线红旗》、革命斗争回忆录《雄师百战》曾专章记录施刚魁的战斗事迹;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政治部特地以专刊《英模人物》撰文数万字,专题介绍《战斗英雄施刚魁》。

  “他参加过很多重要战役,像孟良崮战疫、鲁南转移、淮海战役、豫东战役,每一次都是身先士卒。1948年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更是带头往前冲。”像龙王殿的那场仗,施刚魁和两位战友凭着勇敢和智谋,俘虏敌人80多人,缴获步枪30多支。战斗结束后,部队给施刚魁记特等功。

  无畏

  带头申请奔赴朝鲜 一腔热血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后,一身是伤的施刚魁原本想早点回家乡和亲人团聚。但抗美援朝号召响起,他又带头申请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

  在位于玉海街道的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施刚魁事迹展中有几张他在朝鲜战场上和战友们的合影。施正勋听施刚魁说过朝鲜战场的残酷:在朝鲜,很多时候打的是坑道战。部队进入低矮的坑道,看不到阳光、直不起身子,里面空气污浊,令人窒息;煤油灯把坑道熏得一片漆黑,战士都成了黑脸“张飞”。水是最宝贵的物资,平时两天一漱口、三天一洗脸。全班共用一盆洗脸水,最后水变成泥浆一样。吃的饭靠炊事员冒着敌人炮火送,一天只能送一次。

  条件的艰苦尚可忍受,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战士们唯有凭勇敢和智慧与之对抗。施刚魁曾和施正勋说过,当年随他过江的全连战士共128名,经过5年多战斗,回到祖国的包括他在内仅7人。而连队不断补员,牺牲的战友共计281名,最年轻的仅17周岁。施正勋说,在战场上施刚魁是勇士;面对战友,他想得更多的是责任。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他担任连长后,就拒绝了再提任的安排。后来他经常和家人提起的一句话就是:“相比战友们,我已经多活了很久,还有什么好要求的?”

  质朴

  回归家乡深藏功名 以身作则严律亲属

  1958年,因身体等原因,施刚魁服从分配,带着妻子一起转业到瑞安,在当地建筑公司工作。“我妈当年也是崇拜我爸爸,嫁给他,跟着他驻扎在黑龙江,又跟着回温州。”施金美说,在瑞安生活的父母都很低调,很少主动和外人提起战斗经历,也没有为家人、子女提过什么要求。刚到瑞安,一家人都是租房子住,直到20世纪80年代父亲退休前,才分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单位宿舍,一住就是30多年,至今,母亲和妹妹还住在那里。但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父亲从不吝啬,经常会给生活困难的人捐钱捐物。

  受施刚魁影响,儿子施巨安当过兵。当时,施巨安是家里唯一的青壮劳动力,但施刚魁告诉儿子,既然决定去当兵,“招呼我也不打,祖国需要(你)我也不留”。施巨安说,他当兵三年,父亲就去看过他一次,也从没和部队上任何人提过一句。另外,施金美的丈夫和儿子也当过兵。

  2006年施刚魁去世前曾跟亲属说:“我活了82岁,总有离开你们的时候。比起当年跟随我的战友,我幸运得很。身后事一切从简,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你们要听党的话,自食其力、老实做人。”

  传承

  做大做强特色文旅 红色赋能共同富裕

  玉海街道党工委书记曾海英介绍,玉海街道红色资源丰富,对于保护、传承工作十分重视。辖区内的话桑楼是瑞安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瑞安特支的诞生地。2019年9月,瑞安市国旗教育馆作为全国首家综合性国旗教育馆开馆。

  近年来,玉海街道抓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脉、激发红色动力,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话桑楼、国旗教育馆开展主题党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将红色元素融入党史教育、学生“研学”活动。下一步,玉海街道将依托国旗教育馆、西山烈士纪念馆等载体,推进环西山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推动辖区红色文旅产业做大做强,赓续红色血脉、守好“红色根脉”,为玉海街道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赋予强大动能。

  曾海英口中的国旗教育馆,位于瑞安西山。当天,阳光正暖。孩子们正在广场上排队等候参观。风很轻,一切都很平静,前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当下,正美好。

  瑞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施经略

  致敬英雄 凝聚力量

  《长津湖》的热映,再现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场景和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在这场伟大的卫国之战中,无数先辈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胜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赞歌”。

  战斗英雄施刚魁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坚决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在祖国建设时期,“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儿”;到了晚年,更是甘愿平凡坚守,“不给党添麻烦”。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施刚魁都坚守一名党员、一名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凡事冲锋在前、处处做到表率、默默甘于奉献,真正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刻进心中、融入血脉。他的故事,就是一本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

  我们致敬英雄,不仅要追寻、缅怀英雄的事迹,更要让英雄的精神映照时代,将英雄的精神传承发扬。我们向施刚魁学习,学习他不畏艰难、矢志奋斗的拼搏意志,学习他淡泊名利、居功不傲的谦和风骨,更要学习他坚守初心、忠诚奉献的党员本色。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英雄为镜,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勇毅前行,争当“续写创新史”答卷人、“走好共富路”引路人。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英雄战功赫 楷模高风远 历次战斗英勇、政治品质优异,打仗是英雄、互助称能手、工作做模范 一枚奖章和一本小人书,见证了温籍“人民英雄”施刚魁烽火硝烟的岁月

  记者 胡建国 朱奕/文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