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朱曼妻薛氏买地券
温州网讯 2018年,《温州宝藏》栏目曾讲述了一块刻有106字的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朱曼妻薛氏买地券的故事,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块东晋篆书碑志,是研究篆书字体向隶书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
而本期《温州宝藏》,我们要介绍的是温州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它又有怎样的故事和传说呢?
■前世传说
买地券是一种 另类“产权证”
从外形来看,这块买地券与一般墓碑没有太大的区别。它呈长方形,纵高39厘米、横宽43.8厘米、厚10.2厘米,正面被打磨得十分光滑,背面仅作简单处理,比较粗糙。正面阴刻楷书文字313字,共18行,除第三行为7字外,其余每行18字。
买地券,买的是什么地呢?其实,它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意在保证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可侵犯。三国、西晋开始,多刻于砖上。从南朝到明清,除砖外还常用石,形制、大小和墓志相像,有的甚至还带盖。
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朱曼妻薛氏买地券相比,这块买地券的券文内容更加详细。它详细记载了徐德宝的妻子潘九娘子死亡的时间、立券时间、立券人、墓葬地点。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表示,这些内容与一般刻在墓碑上的内容区别不大,应都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这块买地券还记载了一些虚构的内容,如告知对象(五方五帝,山川百灵,后土阴官,丘丞墓伯,阡陌诸神)等。伍显军介绍,这块买地券犹如一张另类的“产权证”。
几经辗转后
被温博珍藏
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朱曼妻薛氏买地券一样,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也曾数易其手。据《东瓯金石志》卷九记载,它出土于永嘉县江北(今瓯北街道)千石村山中宋墓,由戴咸弼获得。
戴咸弼,字鳌峰,嘉善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32年)举人,清同治、光绪年间任温州府学教授,撰有《东瓯金石志》十二卷(由孙诒让校补),与黄岩黄芬、孙诒让合修清光绪《永嘉县志》。
伍显军介绍,戴咸弼后来将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转赠给了孙诒让,孙诒让将其珍藏在玉海楼。不知何种原因,它后来又被转让给了瑞安士绅名流张宋庼。
张宋庼(1900年~1970年),原名毓祺、张扬,字宋庼,祖籍瑞安汀田,祖辈时迁至瑞安城关汇头街、西小街一带。张宋庼曾师从文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李笠,曾任武汉大学图书馆中文部篇目主任、上海之江文理学院图书馆馆员、永嘉济时中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宋慈抱、俞春如等人一起编纂《瑞安县志稿》,热心地方文史资料搜集、编纂及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张宋庼酷爱古文学和书法,喜爱古籍收藏,对古书籍的整理修葺颇有研究。
1955年8月25日,张宋庼将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捐赠给了当时的温州地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年温州博物馆成立后,它正式成为温州博物馆的藏品。
■今生故事
孙诒让考证
其为买地券
伍显军表示,之前把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当作买地券加以研究的人很少,因为长期以来,它被称为徐德宝造妻墓告神文石,《东瓯金石志》《温州文管会藏石考》均为此名。《东瓯金石志》的成书时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根据这一时间点判断,孙诒让研究它的时间可能比研究朱曼妻薛氏买地券的时间要早。
《东瓯金石志》详细记载了孙诒让的考证。伍显军介绍,孙诒让首先认为徐德宝“因葬妻而为文告神,以祈护佑”“文语极诡陋可笑,书体亦拙劣,盖乡曲俗子略通文义者所为。”券文开始的内容“谨用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文兼五色彩币,买地壹段”,是买地券的常用文例。但是,他又引用宋代陶榖《清异录》和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的记载,考证认为“唐宋造墓,俗例有此。但所谓券者,或以铁及梓木为之,不必刻石耳”。
他还引用清代叶奕苞《金石录补》的记载:“明万历间,会稽掘地得晋太康瓦券,文云:‘大男杨绍从土公买冢地一丘,东极阚泽,西极黄滕,南极山背,北极于湖,直钱四百万,即日交毕,日月为证,四时为任,太康五年九月廿九日对共破莂,民有私约如律令。’”考证道:“莂、券义同。刘熙《释名·释书契》:‘莂’,别也,大书中央,破别之也。”案此,与《周官·小宰传》“别”字同,郑注以为即券书。得出“地券之制,晋时已有之。又不始于唐矣” 的结论。至此,他的观点基本明确,即该券石不是买地券。
孙诒让去世之后,端方《陶斋藏石记》、刘承斡《希古楼金石萃编》、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与《蒿里遗珍》等著录才相继发表了东汉建初、建宁、光和、中平年间的诸多买地券资料。
省内出土
宋代买地券稀少
买地券与道教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道教起源于原始巫教。买地券的产生源于人们对鬼神的恐惧和鬼神信仰,妄图通过巫觋、道士使用语言文字压镇鬼神。因此,许多券文内容衍生于道教教义。汉代是道教盛行和影响深远的时代,我们今天能在画像石、铜镜、门阙、玉器等许多出土文物上,见到道教“四灵”、东王公、西王母等鬼神形象,也能查阅到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信奉鬼神、鼓励巫祠、巫祭的文献记载。汉代温州盛行“三张鬼法”天师道。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汉东瓯王敬鬼,而瓯俗多信鬼,乐巫祠。”
宋代温州道教盛极一时,宫观众多,道派纷杂,名流辈出,林仁药、林灵素、李少和、谢守灏等都是著名道士。林仁药弃官归隐平阳荪湖,“习长生久视之道,寿百有二岁”,奠定荪湖“道乡”之称的基础。李少和世居大罗山,宋太宗、真宗屡次召见,恩赏甚厚。林灵素是神霄派的创立者,曾在京城传授“神霄秘箓”。宋徽宗信其方术,封为侍中大夫,赐号“金门羽客”“冲虚通真达灵玄妙先生”。谢守灏会通儒、释、道三教,侍奉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曾两度充任西山玉隆万寿宫主持和行在寿宁宫管辖高士。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同样是受到道教影响。它的虚构部分券文内容与江西省出土的买地券极为接近,这为我们探寻它的道教渊源提供了线索。
伍显军表示:“宋代是买地券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尤其是江西和四川等地出土的买地券数量较多。因此,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让我们看到了鼎盛时期买地券的面貌,它有着较为完备的券文内容,对于我们研究道教土地信仰、人神关系、鬼怪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范围内出土的宋代买地券十分稀少,温州出土的南宋徐德宝妻潘九娘子买地券,无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相关文史资料来源于温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