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三元券”提议人金文斌:民间捐资助教的温州探索

温州网2019-12-15 08:52

  1999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珮云视察温州民办职业中学。

  温州网讯 1953年,金文斌从浙江处州师范毕业后,便开启了与温州教育结缘六十多年的生涯,先后担任市教育局普职教处处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退休后,金文斌继续以省政府教育督学、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特约调研员、温州市教育志副主编等各种身份活跃在教育线上,并撰写近三百万字的通讯报道和教育论文。

  如今,84岁的金文斌每周依旧会来到温州教育史馆,阅读《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小学教育》等报刊杂志。“我想多了解一些最新的教育改革动态,不学习就跟不上咯。”

  “三元券”“自费生”摸索民间捐资助教的石头

  说起温大“三元券”,熟悉温州大学或温州教育史的人,肯定会不陌生。1985年,温州大学依靠人民群众捐资助学一千万元成功创办,对温州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金文斌因为和温大“三元券”的不解之缘,至今还被许多人亲切地称呼为“金三元”。

  金文斌告诉记者,当时,他的具体任务是两条:一是宣传动员,发动认购“三元券”;二是督促县(市、区)和市直属单位认购“三元券”,完成预定的指标。“我跑的单位多,认识的人也多,当我到机关、基层单位督查三元券发行情况时,一进办公室人家就以‘金三元’相称,日呼广传,‘金三元’就成了我的绰号了。”

  如今,当记者想请这位“金三元”再谈谈“三元券”的故事时,金文斌却笑说:“不讲了不讲了,说太多了。”在他看来,“三元券”的后日谈也同样精彩,温州捐资助学与民办教育正是从自费生而始,开启了探索自费“择校就读”的试验。由此引发的温州教育变革和实践故事,也值得一同回味。

  在“三元券”的宣传动员中,金文斌接触了许多群众,其中就有来自苍南、乐清、瑞安、平阳等地的专业户。“他们愿意捐资办大学,但也希望政府能提供优质学校,帮助他们的子女自费上初中、高中。”随即,金文斌迅速把这一群众的愿望及时向市委领导汇报,引起了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市长卢声亮等领导的重视。他们认为民间办学,多形式出资是群众的创举,应该提倡试验,满足要求,并指示先行试试。

  于是,在1985年9月在完成计划内任务外,温大首先试招30名自费生,计划外干部班招75名。1986年至1990年总共招收自费生179名。在初高中阶段,温州中学首先试招25名自费生(后改为捐资助教生),每生初中收费1000元,高中1500元,集资了三万多元,相当于一学期温中全部学杂费收入,解决了温中办学经费的困难。这一自费走读的创举,立即被广大群众和学校所接受。金文斌介绍说,“在以后的两年中,温州中学先后招收自费生128名,情况非常好,既有量的控制,又有质的保证。于是在市区高中和部分县得到推广,同时,市教育局也作出了规范招生的规定。”这场试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广泛讨论。1988年,《浙江教育报》进行了一次全省性的大讨论——正确或不正确,禁或不禁,在热烈讨论中,说法不一,讨论结果无明确定论。后来,金文斌还在《浙江教育报》刊登了《高中可招自费生》一文,得到省市许多同志的赞同,许多地方效仿温州的自费生模式探索前行,并且扩大到全国。为此,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发表了温州“议价生”现象的文章,肯定了温州的试验。

  进入二十一世纪,温州市的捐资生遵照教育部“三限”政策,严格控制,不断得到完善,直到2015年全部停止招生。金文斌由衷感叹:“我们思考了这个问题,就以高中段200所学校估算,达30多个亿,使这些学校分别上省、市、县等级校。捐资助教在一定时期解决教育发展的功劳可大啊!”

  “适应求发展” 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

  在捐资助学办校的大浪潮中,温州职业教育也同样获得了发展的机遇。金文斌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重心放在“立足基础,重在职教,发展高校”的规划部署,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教育改革大计,捐资助学办校。具体落在职业教育上,强调了四个“允许”:允许打破学校隶属关系,由地方统筹和校际联合,增强中心城市中职教育示范辐射作用;允许职业学校举办自费班、代培班、招收应历届毕业生入学;允许试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招生双轨制、扩大自费生、代培生等,切实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由国家、社会、自谋三结合就业政策,采取依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办好职业教育。

  建立“三结合”就业制度,确定办学经费负担制度,施行自费就读,允许招收自费生……随着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出,温州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据1990年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实现了较大发展,实现了全市城乡工、农、商、管、学、警、技齐全,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为促进发展经济服务,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与劳动者成绩突出。“当时,社会上还流行着一句话‘求学就业先找职校’,出现了报考职校热。”金文斌说,“1991年,全国十八省市在温召开职教现场会,推广温州经验。”

  与此同时,职工教育也迅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首先是温州市人民政府设立了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促进了全市形成了网络化职工教育办学体制。市区机械、粮食、商业、供销、建筑等单位,以及公司厂矿企业等都创办了业余职校,市区还建立了温州市工人业余学校、温州市业余科技大学和温州化工厂职工大学。这样便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职工业余教育体系。从1982年开始的青壮年职工学习文化技术热潮一直持续到1985年。在这四年间,全市共有71974人参加“文补”,51581人参加了“技补”。金文斌认为,以“适应求生存,适应求发展”是当时职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市职业教育已向社会培养各类人才49万余人,许多人成为行业佼佼者。2000年以来,我市探索以集团化办学解决短版整合职教活力,先后建立10个教育集团。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投入60多亿元,把128所中职学校整合成39所。近十年来,已完成职教园区和职教品牌的建设,薄弱校得到改造,强势校大大增多,进入打造瓯越新工匠时代。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