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由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要合作单位,承担浙江地区项目工作的重大研究成果——脊椎动物RNA病毒的进化历史,刷新科学界对“RNA病毒圈”认识,并于近日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昨天,温州研究团队负责人、温州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所长林献丹接受记者专访,讲述寻找RNA病毒的幕后故事。
新发现214种RNA病毒
“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甲肝病毒等都属于RNA病毒。”林献丹说,新发突发传染病大多和动物有关,非典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以前应对比较被动,都是发现疫情后再去研究病原体,往往措手不及。提前开展病毒研究,可以让传染病防控更加主动。
“温州团队参与研究的这项科研成果,学术期刊和同行是这样评价的:这是一项颠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填补了病毒学空白,挑战了现有病毒分类原则,刷新了RNA病毒圈的认识,将改写病毒学教科书……”林献丹说,这足以说明这项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林献丹从2007年开始加入该项目带头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兼职教授张永振的团队,开展动物源性新病原研究。温州有着独特的地域特点,它的气候和地理特点非常适合动物生长繁殖,十多年来,团队在温州采集了大量样本,本次研究在陆地、江河、湖泊、海洋,采集到186种脊椎动物标本,在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中新发现214种RNA病毒,其中196种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特有的病毒。她说:“整个大团队学科交叉、专业互补,只要哪里需要支援,团队成员都会互帮互助。”
涉猎各类标本10万多份
在研究脊椎动物病毒时,林献丹他们接触最多的是老鼠、蝙蝠等。
“一开始我们从老鼠身上采样,后来是蝙蝠、蚊子、蜱虫等。为了采样,从温州到丽水、金华等周边地区,我们跨地区合作,至今研究了各类标本10万多份。”林献丹介绍。
影响林献丹最大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张永振,10多年如一日高强度工作,睡在办公室沙发,吃干馒头,现场采样常常亲力亲为,为此掉了2次坑,甚至折断了3根肋骨,在家里休养一个月后又出来和团队一起奋战。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带动了团队成员;另两位是温州团队的李梅福和张孝和,李梅福到退休了都被老一辈人称为“小李”,最励志的一句话是“辛苦心不苦”。张孝和则被尊称为“老鼠王”。两位老者几乎将自己的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老鼠,爱岗敬业的老防疫精神令人敬佩。
老鼠研究得多了,大家都有了特殊的“老鼠情结”。林献丹说,其实有些老鼠长得挺漂亮的,他们会管团队里长得漂亮的女成员叫“黑线姬鼠”,这种老鼠背上有一条黑线,毛色光亮,是老鼠中的“黑色妖姬”,相当于玫瑰中的蓝色妖姬。而她有时会穿深灰色衣服,因此常自称“青毛鼠”。
全家总动员,三代齐上阵
在做科研过程中,全家总动员帮助林献丹,这让她深深感动,同时也很愧疚。
采集动物样本过程中,她的爸爸曾经连续一个星期帮她收集蚊子,虽然做了个人防护,但身上还是少不了被蚊子咬的包;她的妈妈用诱蝇笼捕捉苍蝇,为了防止诱饵被猫、狗叼走,总是小半天地守着笼子,而收集这些样本的场所都是猪圈、鸡窝等又脏又臭的地方;在水产研究所工作的丈夫则充当指导员和司机的角色。因为有丰富的水产知识,需要采集海洋动物标本时,她的丈夫会教她如何挑选和鉴别。一般渔船夜晚或凌晨时分靠岸,她的丈夫会义不容辞当司机,送她去收集样本。
但林献丹觉得最愧对的还是女儿。因为她忙于工作,在家时间很少,女儿的自立能力被锻炼得很好,别的同学都有妈妈报听写、辅导作业,她什么都要自己来,偶尔妈妈忙起来,她还要给妈妈打下手,对妈妈的工作情况她更是熟悉得不得了。她很乖巧懂事,妈妈努力的样子,对她成长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无形中也给她树立了榜样。
通过十多年的研究,林献丹的团队在浙江地区发现了200多种新病毒,部分新病毒及已知病毒被证实了对人的致病性,如沟病毒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鼠携带的新型轮状病毒引起儿童腹泻等。
林献丹说,病毒圈是个神秘的“黑洞”,目前人类对病毒了解可能不到1%,而在人类传播的263种已知病毒只占潜在病毒的0.1%。在该项研究中温州不仅立足本地,还涉及浙江其他地区,建立了科研合作“温州模式”,为团队提供了大量“温州样本”“浙江样本”。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