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乡道路整治三年行动将收官

温州日报2025-10-31 09:41

环泽雅湖生态美丽示范路。瓯海区交通运输局供图

  235国道新海线泰顺段池家田隧道。泰顺县交通运输局供图

  温州网讯 今年,温州市城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将落下帷幕。

  这场横跨三载的民生工程,以“系统整治、全域协同”为核心,在瓯越大地上实现了从路域洁净到产业赋能的跨越。

  其中,瓯海区的“精细治理”创新与泰顺县的“交通+生态+文旅”融合实践尤为亮眼,两地用平整的路面、精致的景观、攀升的民生获得感,为温州城乡道路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两份特色答卷。

  瓯海区

  三级联动破痛点 三路提质暖民心

  作为温州城区重要板块,瓯海区曾面临城郊接合部道路“脏乱差”、部门协同难等痛点。为此,瓯海创新构建“区—街镇—村社”三级联动机制,将道路整治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工作深度绑定,走出了一条“精细治理”之路。

  针对重点路段,瓯海推行“一路一专班”模式,由多部门联合制定“一揽子”方案。其中,温瑞大道瓯海段改造中,道路拓宽、沿线绿化提升与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既解决了路域环境问题,又改善了周边居民生活,实现“整治+民生”双重效益。

  三年整治,瓯海的“路容、路况、路誉”实现全方位跃升。路容方面,曾因商铺外延、广告牌杂乱而“颜值掉线”的郭溪街道温瞿公路,如今通过拆违、统一招牌、补植绿化,形成“乔木+灌木+地被”的立体景观,沿线新增3处口袋公园;瓯海大道与宁波路交叉口等10个关键节点,融入瓯越文化元素打造的文化墙、景观小品,已成市民打卡新地标。路况上,全区农村公路大中修完成115.31公里,修复坑槽、裂缝等病害点1200余处,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从82提升至92.5,路面状况指数(PCI)、行驶质量指数(RQI)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早晚高峰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25%。

  路誉的提升更直观体现于民声中。调查显示,瓯海群众对道路环境的满意度从2022年的72%升至2024年的91%。泽雅镇环库公路整治后,串联起10余个古村落与景区,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40%,获评“温州市最美农村路”,成为“生态路+致富路”的典型。

  泰顺县

  全域通络串山水 通行线变致富线

  地处山区的泰顺县,则以全域交通整治体系为抓手,让公路成为串联生态资源、激活乡村经济的纽带。三年间,泰顺累计施工里程约208公里,覆盖14个乡镇,涉及235国道、220/326省道及12条乡村联网道路,构建起“省际通道—旅游主轴—乡村联网路”的交通网络,让山路变通途。

  国省道升级是泰顺整治的“骨架”。235国道泰顺段完成13.071公里路面大中修,国道路段优良路率达98%,PQI均值超92;沿线打造的省际友谊桥门户、黄腹角雉生态主题景观等11处特色节点,直接带动周边景区、农家乐、特产店增收。326省道则是“交旅融合”的典范。通过引入火焰南天竹、翠芦莉等植物,打造“四季有景”的公路景观;同步完善的停车场、旅游指示牌,让“停车方便、赏景轻松”成为常态;分水关公路服务站“泰顺欢迎您”的标语与花境景观,更成为外地游客的“第一印象打卡点”。今年国庆期间,该省道串联的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18.13万人次,综合收入超亿元。

  乡村道路则是泰顺富民的“毛细血管”。南浦溪镇高速出口至南浦溪景区路段,以桥墩彩绘、花海营造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今年“五一”期间,库村古村落、南浦溪景区旅游人次同比增长超450%;上雅线沿线规模化种植的马鞭草、虞美人,让公路变成“花海长廊”,沐峰大桥畔的马鞭草花海更成泰顺乡村旅游标志。司前至筱村公路改建工程通车后,不仅缩短司前、百丈、筱村等乡镇之间通行时间的40%,让徐岙底古村落、百丈飞云湖等景点“触手可及”,更降低了农产品物流成本,带动茶叶、猕猴桃等特产年销售额增长35%。

  整治收官非终点 道路赋能启新程

  瓯海精细治理、泰顺全域通络,温州城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三年来,一条条平整洁净的道路是群众出行的幸福道,更是串联资源、激活产业的发展轴。

  整治即将收官,但道路赋能城乡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瓯海的协同治理经验、泰顺的“交通+生态+文旅”模式,为温州不同区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也为推动路域美向产业兴、民生富转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路径。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城乡道路整治三年行动将收官

  瓯海精细治理焕新颜 泰顺通络赋能山水间

  记者:刘欣瑜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