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躲猫猫”到“摊自治” 街边小摊有了新管法

温州晚报2025-10-31 09:23

  温州网讯 “天柱大道夜市有20余个摊位,收摊后,大家都会自觉将各自区域的垃圾打包带走。经营期间,大家也会相互提醒控制音量,遇到大声喧哗的客人也会主动劝导。”近日,作为摊主之一及“摊小组”负责人的王先生面对井然有序的夜市说。

  龙湾区沙城街道外来人口众多,流动摊贩密集。过去摊贩占道经营现象严重,交通拥堵,油烟、噪音问题困扰周边居民,秩序混乱,影响市容环境。为解决这一难题,去年,龙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沙城执法中队推出“摊自治”模式,在天柱大道、永沧路等摊贩聚集区设立集中经营点,并让摊贩实现自我管理。

  “摊自治”模式下,各经营点推选1到3名负责人,负责日常秩序维护、摊贩登记等工作。同时制定“自治公约”,明确了经营时间,要求摊贩在指定区域经营,收摊后完成保洁,并定期组织路面清洗。公约还对外摆桌椅、雨棚使用等作出具体规定。另外,每个点位配备专职执法人员,负责日常指导和监督。

  天柱大道夜市炒面摊主王先生凭借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在摊贩中积累的良好人缘,被大家推选为“摊小组”负责人。作为负责人,他不仅要经营好自己的摊位,还要参与管理夜市的其他摊位。“以前,摊贩没有固定摊位,一旦发生违规行为,就有可能被处罚,几天不能出来摆摊。”王先生说,“现在大家慢慢改变观念了,都会自觉遵守规范了。”

  “管理不是要把摊贩管死,而是要把秩序管活。”沙城执法中队负责人说,“我们要在维护市容环境和保障民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据介绍,“摊自治”自推行以来,成效显而易见,因噪音、油烟等问题的投诉大幅减少,执法人员与摊贩之间的关系也走向了理解与协作,也更愿意配合管理工作。

  负责人表示,“摊自治”不仅改善了市容环境,更激发了摊贩的主人翁意识,这种“自我管理+执法保障”的模式,既调动摊贩的主动性,也保持必要的管理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执法中队坚持“违规必纠”,确保公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目前,沙城街道已有200多家流动摊贩被纳入“摊自治”管理,流动摊贩转变为主动参与街区治理的伙伴,共同维护经营秩序与环境卫生。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流动摊贩“整治—回潮—再整治”的循环困境,实现了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的共赢。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从“躲猫猫”到“摊自治”解“摊难管”

  记者:张琼冉 通讯员 陈小雁 受访单位供图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