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小学生发现面包虫会吃泡沫塑料 家庭实验室让科学教育悄然流行

温州日报2025-10-22 09:04

果果在学校向学弟学妹介绍自己的家庭实验项目。 受访者供图

温州网讯  面包虫真的会吃塑料垃圾吗?泰顺县文祥小学六年级学生包睿果历经一个多月的观察与实验,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新学期,迈入六年级的果果在这个实验的加持下拿到了“温州市小科学家”荣誉,成为泰顺县第一个“小科学家”。这几天,她正忙着给学弟学妹们推广她的“果然家庭实验室”。

面包虫啃垃圾

引发小学生深度思考

“‘面包虫大战塑料垃圾’这个实验源于另一个实验。”问及实验灵感,有些腼腆的果果说,在这之前,她正在观察仓鼠的习性,面包虫是它们的食物。“这个食物可不安当,它们什么都吃,像废报纸什么的都给啃光了。我就非常好奇,面包虫会不会连塑料也吃呢?如果真是这样,不就能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了吗!”

说干就干。包睿果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了一批面包虫,还有泡沫塑料盒。她设计了3个实验目标,即:面包虫真的在吃泡沫塑料吗?面包虫吃泡沫塑料的速度快吗?吃塑料垃圾对面包虫的健康有危害吗?

“太神奇了,面包虫真的会啃食泡沫塑料,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们用嘴巴撕咬,吃的时候还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说到实验过程,果果有些兴奋。半个月时间,泡沫塑料盒就被啃得面目全非,上边布满大大小小的洞,它们甚至还钻进了洞里。

面包虫吃泡沫塑料的速度是很慢的。果果拿出数据说,500克重的面包虫,大约是5000条,吃了15天,0.1克的泡沫塑料盒还是没有吃完,“泡沫塑料很轻,而且面包虫都躲在里面,没办法称出实际重量,所以只能用眼睛观察,我估计还剩下一半的泡沫没吃完,面包虫好像更喜欢泡沫盒边缘的塑料,中间平的部分大多没有变化。”

“塑料对身体的危害真不小。”果果说,整个实验下来,面包虫大军“阵亡”超1/3,活着的,身体慢慢变黑,有些甚至变成蛹后还是黑的,“羽化变成成虫的也有,数量不多,这启发了我进一步思考,有机会可以开展另一个实验。”

包睿果的实验都是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完成的。她告诉记者,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她就在客厅茶几上开辟了“果然家庭实验室”,养殖小动物、植物,观察它们的成长变化,形成观察日记。

家庭实验室

让科学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家庭实验室打通了家校壁垒,将科学探究的阵地从教室拓展至家庭的客厅、阳台。这一项目发起于2004年,最早在温州市实验小学进行试验,旨在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家庭为活动地点,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开展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2022年5月,温州市科协、市教育局等联合发起家庭实验室“百校万家行动”,即推进建设100所基地校、10000个家庭实验室,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矩阵,引导家长成为科学教育的共育者。

家庭实验室的建立只是温州科学教育繁荣的一角。像包睿果这样的“小科学家”能被更多人看到都是通过一个叫“科学部落格”的平台。在这里,科学少年化身成为科学小博主,连接和聚集更多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吸引更多学生加入讨论。截至目前,科学部落格已经汇聚几千个学习部落,每年网络访问、讨论量超过千万,累计评出优秀案例1500多个,有60多万学生、500余所学校参与其中。

“我希望可以让更多孩子从‘看客’到‘主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媒介、问题解决、创造创新等指向未来的素养,让‘一个人的探究’撬动‘一群人的探索’,打造教育4.0的典型样态,真正做到‘和世界分享发现 让科学流行起来’。”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施昌魏说。

温州科学教育还在不断做加法,像率先出台首个地市级中小学科学教育方案、科学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和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力监测行动计划;实施科学教育“百校行动”,向每个县(市、区)各选派1名领衔科学家,聘请100名国科温州研究院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担任百所学校科学副校长;实施乡村科学教育提升工程,纳入2025年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覆盖山区海岛50所学校,为每个乡村学校配备一块触摸互动智能屏、赠送一套科学探究工具包、打造一个科学学习新空间等。据悉,我市各学段科学教师现已有约1.2万人,其中小学科学专任教师2406人,专任率超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科学教师中有省特级教师30人、正高级教师36人。

2024年温州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施“双塔”行动,即构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塔型”结构和探索中小学科学教育“塔式”推进策略,推进实施科学教育评价赋能行动、乡村科学教育提升工程、科学副校长全覆盖提质行动、迭代升级家庭实验室品牌、科学部落格四千工程等“双塔”行动十大项目,推动温州中小学科学教育新的发展,教育部3次推介温州科学教育工作经验。

记者手记

在客厅里点燃科学之光

当大多数孩子还在玩具堆中寻找乐趣时,泰顺县文祥小学学生包睿果,已经在自家客厅的茶几上,开启了一场关于白色污染治理的科学探索。

“沙沙沙……”面包虫啃食泡沫塑料的细微声响,在这个被命名为“果然家庭实验室”的空间里格外清晰。就是这个偶然发现的声音,让腼腆的果果眼睛发亮,带领她走进了奇妙的科学世界。从观察仓鼠的日常习性,到发现面包虫“什么都吃”的特性,再到萌生“面包虫能否吃塑料”的大胆设想——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科学探究如何从生活中萌芽。

这个发生在客厅里的实验,恰恰是温州“家庭实验室”项目的生动缩影。自2004年起,这个创新教育模式已从个别学校的试验,发展成为覆盖百校万家的科学教育网络。锅碗瓢盆变成实验器材,爷爷奶奶化身实验助手,科学的种子就这样在日常生活里悄然生根。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家庭实验室的配合下,温州构建起完整的科学教育支持体系。

让更多孩子从“看客”变为“主角”。当科学探究从教室走向家庭,当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教育才能培养出具备面向未来素养的学生。果果的实验或许还不能立即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但她在探究过程中展现的科学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关怀,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质。

在这个普通的客厅实验室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更是一种教育理想的实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每个好奇的心灵。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小学生发现面包虫会吃泡沫塑料 家庭实验室让科学教育悄然流行

记者 曾云毕 通讯员 夏雯雯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