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系列改造提升,滨江街道·五桐里焕新亮相。 刘伟 摄
温州网讯 10月的鹿城,阳光从高楼间洒下,街巷的温度被细腻拉长。在滨江街道的智慧谷一隅,全新改造的“五桐里”街区成了城市里的一片小小桃源。
下午4时许,蓝绿色的墙面在光影中柔和下来,骰子形的装置拉出长长的影子。笑脸打卡墙上那句略带调侃的标语——“让一部分人先CHILL(放松)起来”——吸引着刚下班的年轻人驻足。一位青年张开双臂与笑脸倒影重合,朋友按下快门,镜头定格这一刻的轻松与惬意。
这样的场景,一年前几乎无法想象。那时的“五桐里”是街区的“冷角”,线缆交错、地面坑洼,雨天积水成洼,居民宁愿绕路而行。滨江街道党工委委员季晶回忆:“以前这条路像是城市的背影,大家都从这里‘绕开’,我们却希望它能成为人们愿意‘靠近’的地方。”
转变源于今年鹿城区文明办启动的新一轮“文明焕新街区”计划。街道没有选择简单修补,而是将文明创建视作一次城市肌理的“微创手术”——既修空间,也缝合人心。季晶说:“我们不想只做‘面子工程’,而是希望让文明以人们喜欢的方式生长出来。街区该有烟火气,也要有温度感。”
街区策划总监赵烨烨将焕新的核心定义为“Chill文化”的植入:“Chill不是懒散,而是在高效节奏中找到平衡与松弛。”色彩成为她手中的情绪语言:入口的深蓝让人安静,过渡的浅绿舒缓心绪,尽头的粉色唤醒活力。街区因此有了呼吸的节奏。
“五桐里”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首三行诗——谐音“儿童”,唤醒童心;取梧桐之雅,寄托温暖;又呼应麻将“五筒”,留住市井闲趣。“我们希望它成为温州的一张笑脸,既有传统酒窝,也有现代弧度。”赵烨烨说。
文化的注入让街区更有温度。中段的“蓝夹缬五筒墙”把温州非遗靛蓝染工艺与麻将符号并置,让传统跃入年轻人的镜头。巷尾的“童年互动墙”布满纸鹤、小船、纸飞机,还有“时空穿越门”。赵烨烨希望,这里能成为“情感回收站”,拾回成年人遗失的快乐。
空间的温柔更新也在细节里:坑洼被铺平,增设座椅与慢行步道,夜间灯光层次柔和,互动装置引导自然社交。智慧谷文化创意运营总监邱桐桐说:“以前园区的商户、住户都不愿走这条‘后门’,觉得脏乱差。改造后,大家反而会特地从这边走走。”如今,五桐里在“小红书”上成了热门打卡地,不少年轻人专程而来。园区还配合打造了动漫主题墙,海贼王、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哆啦A梦等角色登上墙面,唤醒无数人童年的回忆。
数据印证了变化:改造后,这条曾被忽视的小路人流量提升近20%,周末热度也持续攀升,各大社交平台打卡视频、笔记等超百条。街区与动漫墙互相导流,带动区域文化共振。
季晶认为,五桐里的变化不是“突变”,而是“生长”:“我们做的,是在城市中种下一颗文明的种子,让它自己往外蔓延。”她说,街区更新的过程,也让居民重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提出建议,甚至自发在网上分享这里的照片。文明就在这种自我表达和自我参与中,慢慢长出来。”
如今的“五桐里”,是城市中一幅温暖的画:上班族在此喝一杯咖啡,年轻人拍照打卡,笑声与光影交织。街区的变化不是声势浩大的革命,而是一种温柔的渗透——用色彩、符号与互动,让文明悄然融入日常。
华灯初上,五桐里的光影渐次铺开。有人在笑脸墙前整理笑容,有人抬头望着纸飞机掠过夜空,仿佛在找回那段久远而轻盈的童年航迹。
季晶说:“一条街的改变,也许不能立刻改变整座城市,但它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善意。”她笑着补充,“如果文明能从‘让人愿意停下脚步’开始,那它就真的活起来了。”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从文明治理到情感营造 “五桐里”:让一部分人先CHILL起来
记者 庄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