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80后”生态艺术造景师 在苔藓世界里挖出“致富经”

温州晚报2025-10-21 09:11

常大君和他的苔藓微景观

苔藓微景观

  温州网讯 近日,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公布第三批省级党建联建典型案例名单,文成县藓然·共富工坊成功上榜。该工坊负责人是扎根温州文成六年的“80后”生态艺术造景师、吉林长春人常大君。

  长春与温州的距离约为2350公里,这位东北汉子是因何来到温州?为何选择扎根文成?又是如何在一片片不起眼的苔藓里发现商机的?昨天,记者在位于文成西坑畲族镇的苔藓·创意馆里见到了他,听他讲述他和苔藓的故事。

  在小苔藓里发现大商机

  2019年之前,常大君还只是一名生态艺术造景师。那年,他和团队一行数十人来到文成西坑畲族镇,负责为龙麒源景区内打造大型室内珍稀生态昆虫博物园。正是在此期间,他发现西坑畲族镇有着十分丰富的苔藓资源。

  常大君说,目前,他在西坑畲族镇看到最多的是白发藓、星星藓、大灰藓、小灰藓等10多种苔藓植物,在山林间、小溪旁,总是能不经意看到苔藓的存在。

  “能不能用这里的苔藓资源做点什么出来呢?”带着这个问号,常大君想到了当时已经在流行的苔藓微景观。说干就干,他带着团队在抖音、视频号、快手等平台注册了账号,一边直播一边在平台上更新自己团队拍摄的苔藓微景观制作视频,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的关注。“其中一条短视频,阅读达到了8000多万人次。”常大君说,正是因此,他和团队的小伙伴们都觉得,“这事能干,并且可以干好。”

  2021年,常大君带着团队在文成成立浙江藓然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生态自然艺术文化传播、苔藓微景观制作教学、昆虫科普教育、生命科学教育、生态展厅设计施工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苔藓产业。

  带动当地农户一起致富

  创业初期,常大君还只是带着团队小伙伴一起干。从山林间、小溪旁等地采摘星星藓、大灰藓、小灰藓等,到出苔藓微景观设计稿,到用苔藓制作成具有欣赏价值的苔藓微景观成品,再到拍摄短视频、直播销售,所有环节都是他们亲力亲为。但很快,随着大量订单涌来,常大君发现仅靠着他们团队几十人,是无法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的。

  正当常大君为人手不足苦恼时,当地政府希望与其共同打造共富工坊,希望以此来带动当地农户一起致富。2022年,由西坑畲族镇党委牵头打造的文成县藓然·共富工坊正式成立。同年,常大君创建了国内首家以苔藓为主题的苔藓·创意馆,与西坑镇300余家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盘活抛荒耕地,建设苔藓培育基地大棚,积极引导发动周边低收入农户种植苔藓。通过公司兜底回购,促进当地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种合作模式,我以前从未尝试过。实际合作下来,我们人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户又有了增收,互惠互利。”常大君介绍,从2022年至今,已经累计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00余人,每户年增收达3万元-5万元,而他的苔藓生意最高年销售额达到了1亿多元。与此同时,藓然·共富工坊先后获评省首批电商类示范“共富工坊”、首批市级三星级“共富工坊”等荣誉。

  打造智能人工培育基地

  “我们新的人工培育大棚正在建设中,预计11月中旬就能完工。”常大君介绍,今年,在西坑畲族镇南坑垟村流转10.8亩抛荒耕地,打造苔藓智能大棚人工培育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多功能一体生产基地。

  苔藓智能大棚人工培育基地的“智能”二字,主要体现在环境精准调控、自动化管理、数据驱动决策、资源高效利用、远程监控与追溯。其中,环境精准调控包括多参数实时监测、智能环境控制、个性化环境方案等,智能环境控制可根据苔藓生长需求,自动调节通风、补光、加湿、降温等。

  “基地建成后,我们预计每年产值在2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常大君说,目前,他们种植苔藓已不局限于打造、销售苔藓微景观,还被应用到景区、酒店、家庭庭院等生态造景项目中。

  这两年,除苔藓外,常大君还带着团队研究培育小丑鱼(双锯鱼属鱼类的俗称),开发机械昆虫等产品。而位于藓然·共富工坊内的研学基地也正在紧张打造中,预计年内能与大家见面,届时市民来到这里,不仅能可以观赏漂亮的苔藓微景观,还可以体验亲手制作苔藓微景观的快乐。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这位“80后”生态艺术造景师 在苔藓世界里挖出“致富经”

  记者 陈培培 文/摄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