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龙峡漂流激起共富浪花。
云顶之逸营地。图片由凤垟乡提供
温州网讯 当数字浪潮漫过山野田畴,乡村不再是被镜头遗忘的角落。在泰顺县凤垟乡,一群年轻人带着设备、创意和热情返乡入乡,巧借“视听+”东风,用镜头、直播、场景与故事,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悄然激活乡村振兴的“视听引擎”。
镜头陪伴银龄
影像记录孝亲传承
凤垟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孝亲文化源远流长。如何让传统不流于形式,让文化拥有当代表达?90后摄影师阿木用镜头给出了答案。
每年孝亲文化节与长寿文化旅游节,阿木都会带着团队回到凤垟。他们不只是拍照,更是用“影像+陪伴”留存乡村记忆。四世同堂的全家福、金婚夫妇紧握的双手、老人讲述往事时泛红的眼眶……这些瞬间被一一捕捉,化作上万张照片、十余部短片。“我们从七八年前就开始拍凤垟乡的老人,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温度与背后的故事。”阿木成立的温州市洸幕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与凤垟乡深度合作,把拍摄变成一场温暖的对话,借助数字力量,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传递关怀与温暖。
这些影像不仅分享给村民,在乡村礼堂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更在百家宴、文化节中成为情感纽带,激活了群众对孝亲文化的广泛认同。老人们的笑容在照片、视频中真挚绽放,岁月沉淀的故事因这份关怀,化作看得见的温暖,而承载着集体记忆的乡土风情在影像中得以留存,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动能。
直播引流山水
小屏幕照亮共富路
今年夏天,00后主播包宁馨把直播间“搬”到了浙龙峡漂流起点。每天中午到下午4点半,她面对镜头,向天南海北的网友介绍凤垟的青山绿水、激流险滩。“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浙龙峡漂流!”成了她最熟悉的开场白;支架、麦克风、充电宝、散热器是她最亲密的伙伴。
作为投资12.8亿元的流云山野旅游度假区的核心项目之一,浙龙峡漂流每年于6月至9月期间对外开放,累计接待游客总量逾21.2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2252.38万元。为了抢滩“视听+农旅”的流量风口,今年该项目组建了直播宣传团队,招募本地主播,坚持每天长时段线上直播、拍摄短视频,把凤垟秀丽的风景带向全国,并带动杨梅、大米等农特产品销售,用“小屏幕”撬动乡村农旅融合新活力,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作为团队最年轻的成员,包宁馨和同事反复优化表达,把漂流体验讲得生动有趣。今年夏天,线上售票比例跃升至90%。浙龙峡漂流还设立了24个共富摊位,百余名村民变身护漂员、管理员、主播、摊主,人均月收入增加4500元。
场景营造体验
打造视听+休闲地标
在海拔近600米的云顶之逸营地,95后青年林广打造了一个“可拍可玩可住可传播”的高山休闲地标。3万平方米的绿草地上,星空帐篷、草场舞台、真人CS战场错落有致,每一处都像精心布置的电影场景。营地入口处的“绿洲”咖啡馆正在进行视听化改造:别具一格的沙丘造景、黄棕色沙粒铺满地面、仙人掌错落有致,还有一湾湛蓝的“月牙泉”、专为孩子们设计的戏沙池……处处透着创意与匠心。
通过“政府牵头+村庄共建+青年唱主角”的模式,近年来,凤垟乡加大力度、优化政策,招引有想法、有技能、有情怀的年轻人返乡入乡,吸引了返乡创业人林广的关注。他在该乡三门垟村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的云顶之逸营地,于2024年国庆试营业,吸引了众多露营爱好者慕名前来。
巧借大视听产业东风,今年,林广将营地打造为乡村直播基地与短视频、微短剧创作者的故事孵化空间,多样化场景塑造,让普通游客也能一键出片,带火“休闲+”新消费,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动能和传播活力。
随着青年入乡,以“视听+”为支点,撬动了凤垟乡文化传承、农旅融合、休闲消费的多元发展,让流量变成“留量”,让乡村成为充满可能的热土。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青年入乡,激活乡村振兴“视听引擎”
记者 冉梦蝶 通讯员 张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