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办“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进机关活动。 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温州网讯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
在瑞安丁山二期的浙江沿海海水稻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海水稻稻穗正迎风泛黄。一块盐碱地,三种解法。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秀炜介绍,目前基地的100余亩单季海水稻已开镰收割;稻蟹共生田正值捕蟹季;而那片1400余亩双季稻晚稻,长势正好,预计将于11月15日前后迎来收割。
陈秀炜种植海水稻已有6年,如今基地面积已扩大到2000多亩,每年都有新技术投入。“盐碱地种稻子,比普通地要难得多,靠的就是科技。”他说。
基地部分地块采用稻蟹共生、稻虾轮作的模式——稻田里养蟹养虾,蟹、虾这些“海产品”与盐碱地天然契合,虾蟹的活动能起到松土、施肥的作用。冬闲时节,稻田里养小龙虾,让土地常年保持湿润,有助于减缓盐碱化。目前,该基地青蟹养殖面积达40亩,稻虾轮作120亩,计划在年底扩大到300亩。
对陈秀炜而言,新科技的投入几乎每年都有。今年,他们在20亩稻田里试用了富氢水灌溉技术,据实验测算,这种方法能减少稻谷对重金属的吸收,并延长高温环境下大米的保质期。2024年,该基地正式获授“浙江瑞安海水稻科技小院”称号。
“我国的盐碱地分布很广,从新疆到东南沿海都有。把盐碱地种出好稻米,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对温州这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来说,更有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陈秀炜说。
种粮靠科技,藏粮也得有“智”。昨日,温州市粮食储备潘桥库被授予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现代化先行展示样板(科技创新)”。此外,今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首次发布《10项粮食科技成果应用案例》,温州以“五大粮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未来粮仓”项目成功入选,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应用案例。
案例提到,温州瑞安建设“智慧粮库”示范项目,推广充氮气调等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平仓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构建无人化作业体系,质检效率提升3倍。搭建“数智管控”平台与“清廉粮仓”监管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与跨部门协同监督,为粮食储备管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温州样本”。
据统计,我市已累计建成“净粮中心”52家,“净粮”服务比例达30%以上,单日最大收购量近8500吨,同比增长6%,农户平均排队时间同比压缩25%。今年,我市累计收购早稻11.88万吨,较上年增加1.35万吨,创历史新高。
昨日上午,我市还举办“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进机关活动。通过科普宣讲、现场答题、倡议签名、拍照打卡等方式,增进机关工作人员对粮食储备工作的了解,强化粮食安全和爱粮节粮观念。
今天,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将进行“粮油质检站开放日”活动,将邀请市民代表和学生代表走进质检站,近距离了解粮油产品检测流程,体验食品安全“从田头到舌尖”的守护全过程。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从海水稻到“未来粮仓”
温州用科技端好“中国饭碗”
记者:潘圆 通讯员 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