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市场“两张皮”老问题有了新解法

温州日报2025-09-14 09:47

  温州网讯 近日,《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大孵化器集群建设“卓越领航”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提出用三年时间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这份计划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试图解决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老问题,方法很新颖:从“选项目”转向“造项目”,从“等人租房”变成主动“种地”。

  “以前孵化器是‘等米下锅’,企业带着项目来申请入驻;现在我们要主动‘种米做饭’。”温州湾新区科技和人才局、龙湾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超前孵化”模式。该模式依托国科温州研究院、瓯江实验室等本地科研机构,从实验室阶段就挖掘有市场潜力的技术,用资本和服务直接“拼装”出创业项目。

  一个典型例子是国科温州研究院的石长灿团队。他们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可降解肠道吻合支架,解决了术后出血和功能紊乱的临床痛点。这个“种”出来的项目已成立公司,获3320万元融资,预计两年内实现产业化。

  更令人欣喜的是,被列入市级“20孵化器”创建名单的国科生命健康孵化器,转化率和入驻率迅速攀升,已吸引90家企业入驻。其中不乏亮点:康瑞佰生物获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及1.7亿合作意向,源派生物获3640万元投资等。

  盘活资源是另一大重点。龙湾拥有大量国企闲置空间,未来计划盘活20万平方米。科技局坦言最大阻力是财政压力——孵化空间需要低租金、精装修和好配套,投入不小。但前期工作已经展开,目前滨海集团、科技城集团、臻龙集团以及各街道梳理出的闲置及增量空间已达百万平方米,为后续释放打下了基础。

  科研设备共享的难题更有意思。“登记多、使用少,就像大家爱买房不爱租房。”科技局的应对策略是“跟踪+激励”:在“科创共享平台”上实时监测设备使用率,对低于30%的平台督促对接;同时考虑补贴企业使用费,让昂贵设备不再“闲得发慌”。

  针对孵化器“严进严出”与数量考核的矛盾,温州湾、龙湾设定了双门槛:项目看技术专利和团队背景,毕业企业需达到高企标准或年营收超千万。今年600家新增指标,通过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三级分流落实,目前进度良好,已接近完成500家,完成率超80%。

  政策红利迅速被企业捕捉。科大讯飞温州公司总经理周中蒙表示,计划为其匹配了7000平方米核心空间,缓解了AI企业“载体不足”的痛点。其在孵企业研发设备采购也享受政府补贴,减轻“研发投入大、现金流紧张”压力。

  生态共建方面也有亮点。今年成立的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创新联盟和创新创业协会,整合多方资源,尝试构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分段孵化链条。聚焦中国眼谷、温州云软件谷和中国(温州)新光谷的“三谷”协同发展格局,正逐渐清晰并成为区域特色,其中眼谷的发展尤为成熟稳定。

  但企业也提出实际困难。周中蒙指出本地AI人才缺乏,常需从外地调派;跨省市合作时,政策差异导致企业迁移耗时数月。温州北大科技园总经理周振觉则呼吁加强高能级平台资源统筹:“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培养,让科研机构和企业真正对上话。”

  根据计划,龙湾三年内将新增孵化空间280万平方米,培育6个以上标杆型“20孵化器”,带动1800个创业项目落地。眼下,科研人员带着成果离岗创业、老旧厂房变身孵化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等场景正在发生。这些探索能否真正打通技术与市场的壁垒,将成为观察温州产业转型的窗口。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发布“卓越领航”行动计划

  科研与市场“两张皮”老问题有了新解法

  记者 徐龙飞 龙湾融媒记者 余平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