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温州科技馆的机器人与学生们打招呼互动
温州市润星学校迎来第一批学生
温州网讯 本月1日,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学,全省首所孤独症学校——温州市润星学校也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共计26名“星星的孩子”。“我们特意选择今天开学,就是想让这些‘星星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同步开学。”该校负责人胡乐说。
比普通学校学生只多一本书
“第一次看到机器人”“上学我很开心”……当天9时,润星学校的校门口逐渐热闹起来,有校领导给学生们发放录取通知书,有来自温州科技馆的机器人与学生们打招呼互动,有家长与学生合影纪念开学,有学生在签名牌上仔细写上自己的名字……老师们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进入教室,而是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节奏熟悉环境。
“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陌生环境可能带来焦虑,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适应过程。”一年一班的班主任周欧欧解释道,她特意穿了一件亮色的上衣,因为“明亮色彩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室,她为全班6名学生送上了开学礼包以及课本。
学生们收到7本书,其中6本如小学语文、数学等“基础性课程”与普通学校一致,但比普通学校多了一本《生活适应》。“该课程是训练孩子们独立适应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周欧欧介绍,这样的安排既是为基础素养发展做好必要储备,也是希望减少学生融合转介时学业融通的困难。
感觉孩子整个人自信了
刚进班级,今年8岁的小章同学立马上台表演,他表示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篮球运动员,平时最喜欢的是打篮球。“我们发现学生们卧虎藏龙,厉害到超乎我们的想象。”周欧欧介绍,班上有学生的识字量达1000字,有学生能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也有学生能够背诵古诗词。为此,她设计了开学第一课,兼顾了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两个环节,结合家访中了解到学生动手能力较强、部分学生还有绘画特长的情况,选择以手工活动为载体,开展亲子活动——制作爱国手工扇子,向他们传递爱国情怀。下午他们就开始了正式的课程,第一节为科学。
“我能感受到孩子一进到学校,就整个人自信了。”徐女士的孩子是高中一班的学生,她是在孩子2岁的时候发现症状,她便辞职一心照顾孩子,随着干预,她发掘出孩子在音乐、手工方面的特长,孩子整个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都在普通学校学习,学习成绩还不错,曾参加全市的艺术节比赛,但在普通学校的压力比较大,因此来到润星学校。徐女士表示:“学校老师很专业,环境也好,相信孩子能在‘润星’学到一技之长,未来能找到一份养得起自己的工作。”
目前润星学校覆盖了学前至高中全学段,新生共29名,其中小学初中高中26名,师生比按特殊学校1:2.5-3标准执行,动态调配人员,现有18名专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
“润星”是座小城“而不是学校”
“欢迎来到润星小城,新同学!”胡乐介绍,润星学校与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市特校)共享校舍,而在这里,他们称呼润星为小城,而不是学校。她继续解释,这里不仅是给学生们
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更是一座为学生模拟生活场景的社区。“我们希望学生们在这里能得到全面的成长与进步,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
市特校从2010年起开始孤独症教育探索,以“适性扬长”为核心理念,建构“基础+支持+扬长+实践”四维一体化课程体系。“暑假期间,我们选派了老师去参加孤独症儿童教育专题培训。”胡乐介绍,老师们通过线上问卷、家访面谈,了解学生在适应、社交、情绪等方面表现,了解家庭、社区生态环境,为开学后的环境调整、课程调适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教室采用隔音材料
为此,在班级区域、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规划,学校都提前考虑了学生感官、情绪调整需求以及社交空间打造。如,教室采用了隔音材料,以减少噪音对学生的干扰,学校还设有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室、音乐治疗室和艺术治疗室,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康复需求。今年,他们还引进了AR体育,可以为学生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通过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康复训练。
在课表方面,学校按“共性+个性”“集体+个别”的原则,采用大小课、长短课等形式编排。在课程设置上,也根据不同年级进行定制,如低龄段会注重康复调适,中高段会侧重沟通改善、情绪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同时统筹调配学校课程资源,发挥非遗、文创、艺体、科技等方面优势,个性化定制扬长课程。
摸索孤独症教育温州范式
“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太多可借鉴的资源。”面对挑战,胡乐坦言,“这是对更新、更复杂领域的探索,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目前的应对之道是“主动学习和寻求专业支持”。润星学校根据“一生一案”原则,邀请了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我们邀请家长、孤独症教育专家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研判会,讨论确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胡乐介绍,该计划不仅涵盖基础课程教学,还详细规划了社交技能训练、情绪管理、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等特定需求。“我们借力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专业力量开展研究。”胡乐继续说,学校还与市特校常态化合作公益团队,借助卫星班融合合作校、市直中职学校的专业力量、非遗大师资源,丰富特色课程与融合实践资源。
润星学校已经引入了温州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成立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基地培育校,建立医康教融通工作坊。未来,润星学校计划与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开设“孤独症教育”系列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质量。
“我们探索孤独症教育的本土化路径。”胡乐说,作为全省第一所孤独症儿童学校,“润星”肩负着示范作用。在课程开发与教材研究上,学校将借力高校,依托课题研究,尝试将“核心素养”理论融入孤独症教育领域,以市特校为试点,整合既有经验,探索全学段、全智力段教育模式,逐步向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全省首所孤独症学校迎来首批“星星的孩子”入学
记者 傅芳芳/文 王人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