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延年:将身许国,疆场喋血卫中华

温州日报2025-09-03 08:48

项延年年轻时照片。 家属提供

项延年近年照片。家属提供

1937年的《浙瓯日报》上刊载《战地工作人员训练班招考队员揭晓》,项延年名字在列。 管朝涛 翻拍

志愿者向项延年敬礼致敬,项延年回敬军礼。庄越 摄

姓名:项延年

出生年月:1921年12月27日

籍贯:浙江永嘉(今龙湾)

抗战经历:1937年在浙江省立温州中学读书期间投笔从戎,考入国民革命军陆军驻温州第一〇七师所办的“战地工作人员训练班”,半年期训练结束后,派往师政治部宣传队,参加南昌战役、长沙会战,负责宣传工作,多次冒险向日军阵地投放反战传单。1940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步兵科,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抗战后经历:抗战胜利后,参加浙江保安团四团,任上尉连长;1949年参加温州和平起义,之后参与土改宣传工作;1951年起,从事教学工作(后因被划为右派而下放到青海13年,之后滞留青海9年,总共22年),1984年平反,退休后在自家建立“农家书屋”。

荣誉情况: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寇深危急且忘家,舴艋千舟别永嘉。百万青年前线去,疆场喋血卫中华。”这是南昌战役前夕,17岁的项延年写就的抗战诗篇。八十载光阴流转,战场硝烟已散去,但透过诗句,字里行间,爱国青年的热血仍在时光深处灼烫人心。

温州网讯  迎宾街,是龙湾沙城七甲的一条小街巷。沿街走去,灰墙青瓦,转过两个弯,一幢朴素的农家小屋静静立在尽头。屋内明亮整洁,四壁书架环立,空气里浮动着纸与墨的气息。105岁(虚岁)的抗战老兵项延年,就坐在书桌前。

岁月压弯了他曾经挺直的脊背,那双握过枪的手也微微发颤,可他的眼神,依然清亮如水。“对话1945——寻访温州抗战老兵”全媒体采访组成员向他致意,他缓缓开口:“我叫项延年,是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员。”

这句话,像是从岁月深处传来。他的一生,曾在最炽烈的战火中淬炼。

1921年,项延年出生于永嘉七甲(今属温州市龙湾区)。家境贫寒,父亲早年出洋谋生,省吃俭用寄钱回家供他读书。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学,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浙江省立温州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即便偏处浙南,温州也未能幸免,屡遭日机轰炸。温州中学的校舍被炸,被迫多次迁址。课堂上的读书声,常被尖锐的防空警报打断,师生纷纷跑向野外躲避。“有好几次正上着课,警报一响,大家就往九山、三角门外跑。”项延年回忆,有一次,他趴在稻田里,敌机俯冲扫射,子弹从耳边擦过,抬头望去,日军战机低空呼啸——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亡国之危。“中国这么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他在心中立誓:国难当头,我要投笔从戎!

当年底,项延年得知陆军驻温州第一〇七师办的“战地工作人员训练班”招生的消息,便与同学一起报名。因是家中独子,怕父母阻拦,他选择瞒着家人报考。半年训练结束后,一张身穿军装的照片寄到了家中。父母见到照片,虽万分担忧,却也只能默许。

之后,项延年和二十多名同学被分配到一〇七师政治部政工宣传队,担任宣传员。初期的工作包括张贴标语、演出抗日话剧,既鼓舞军队士气,也向民众宣传抗战。

1939年3月,为切断中国重要的交通线浙赣铁路,日军集结12万兵力,由冈村宁次指挥,向南昌进逼。一〇七师奉命开赴南昌,归第九战区序列,协同约20万人布防于南昌外围,参加南昌战役。项延年写下这样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不灭倭奴誓不还;葬骨无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有青山。”随部队奔赴前线,为开展对敌宣传,他与战友突击学习日语,用于战场喊话和散发传单。

当时中日两军隔修水河对峙。项延年和战友用喇叭向对岸日军喊话:“不要替财阀卖命……”夜间,他们趁黑渡河,潜入日军阵地散发传单。项延年回忆,有几次行动被敌军察觉,照明弹突然升空,河面亮如白昼,机枪子弹扫射过来,在水面激起密密水花。“那一晚,我以为真回不来了。”他说。多年以后,他仍清晰记得那种刺骨的恐惧。回来检查,发现好几名战友的军帽和棉裤上都有弹孔。

战斗间歇,宣传队在后方演话剧、唱戏,激励军民抗战士气。伤员从火线抬下,他们前去慰问,传达抗战必胜的信念,还帮士兵写家书,缓解思乡之情。

一次次突围,身边不断有战友倒下。南昌失守后,他随部队转进江西万载,短暂休整后,又开赴湖南醴陵、汨罗、新市等地布防。

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湘江边的村庄被炸成焦土,哭喊声与炮火声交织。宣传队员带领士兵唱起战歌。敌机俯冲扫射,爆炸声一度将歌声淹没,可硝烟稍散,《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项延年热泪盈眶:“那一刻,歌声比炮声更响亮。那是从心底涌出来的力量。”

1940年,宣传队解散,项延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七期,进入湖南武冈分校学习。学员们晴天跑步、深夜集合、负重越野,穿粗布军装,自己打草鞋,日常饮食只是青菜萝卜杂粮。在这里,他见证了青春与牺牲。有人训练至晕倒,仍挣扎着说“我还能跑”;有人赴缅甸作战前与他相约“回来再聚”,却再也没能回来。

1942年毕业后,项延年因各科成绩优异、射击技术突出,被留校任教官,负责训练第十八期学员。每次送学生上前线,他都心情沉重。离别时,学员们高唱军歌、呼喊“抗日必胜”,奔赴湘西、桂林、滇缅战场。此后,他只收到少数几封来信,大多数人杳无音信。多年后他翻看同学录,那些再无音讯的名字,像一行行冰冷的碑文。他说:“我们那一代人,没有怕死的,只怕国家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项延年因父亲病重已返回温州。一天清晨,村头突然锣声大作,人们奔走相告:“日本投降了!”有人放声大哭,有人长跪不起。项延年听到消息,眼眶湿润,心中百感交集——欣喜的是投身抗战的愿望终于实现,心酸的是无数战友牺牲沙场,再也看不到这一天。

抗战结束后,他在浙江保安团第四团任上尉连长。1949年,解放军逼近温州之际,他随部队在瑞安起义。此后加入土地改革宣传队,凭借以往的文宣经验,他很快承担起多项工作。

1951年,项延年被安排进入学校担任教师。他待人谦和、工作认真,不久便赢得师生和家长的敬重。后因历史原因受到误解,远赴青海度过二十二载岁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项延年获得平反,重返教育岗位。

数十年光阴荏苒,退休之后,他创办沙城图书馆,并在家中建起“农家书屋”。夏日的午后,常有孩子推门进来,坐在木凳上静静阅读。项延年也默默陪伴,让孩子们徜徉在书香中。

书屋墙上,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血丹心留浩气,青山处处有英魂。”

他常对年轻人说:“战争是残酷的,别以为热血就是浪漫。真正的浪漫,是我们拼命换来了你们今天的太平。”

我们问他:“您后悔过吗?”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不后悔。只是想起那些战友,有些话……再也说不上了。”

窗外阳光洒落,映亮他满头的银发。他的目光依然清澈,仿佛穿透时光,看见那个在敌机轰炸声中立誓的少年,那个在湘江边与战友高歌的青年,那个在烈日下奔跑的军校学员,那个在讲台上从容授课的教师。战争与和平,烽火与书香,都在这一双眼底交汇。

“青”听

无声的军礼,流淌在时光里的抗战记忆

采访接近尾声时,书屋里静得只剩下风吹过窗棂的沙沙声。斑驳的阳光洒在地板上,也映着项延年满头的银发。

温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队长高志凯和温州理工学院大二学生黄子亮,搀扶着项老,听他介绍自己的抗战经历。他们缓缓站直,郑重地向老人敬了一个军礼。

那一刻,黄子亮的呼吸被拉得沉重——这是他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抗战,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死与勇气。

高志凯的双眼炯炯有神,身为退役军人,他知道眼前的老人,是活着的历史。

项延年缓缓抬起手,回以军礼。手指微微颤动,但手势依旧笔直。

无声的敬礼在三代人之间延续:少年眼中是鲜活的英雄,仿佛穿越枪林弹雨;中年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苦难与坚忍,承载着岁月的沉重;而老人,回以坚定的手势,那是用一生守护和平的誓言,也是将抗战记忆交给未来的无声承诺。

书屋里的光影依旧斑驳,但在这一刻,敬意与历史填满了整个空间。战争的残酷已远去,但守护和平与信仰的重量,将在下一代的手心里继续延续。

感言

高志凯(温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队长、退役军人、党员):我与项老相识多年,每次见面都像翻开厚重的历史书。他的坚韧与温厚,让我想起军旅岁月。听他说起当年在烈日与严寒中行军操练,心头总是涌上一阵酸楚。我们从他的眼神与背影里感受到岁月的重量,也感受到信念的力量。

黄子亮(温州理工学院学生,共青团员):临别时,项爷爷感叹耳朵嗓子已不如从前。回想早些年,他用雄浑的嗓音唱起“大刀往鬼子的头上砍去”,我们满身热血,心中唯有敬意。

抗战史实专家顾问:

刘建国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温州市历史学会会长

谭桂涛 浙江省地方志151人才、瓯江青年社科学者

陈传银 平阳党史研究室编研科副科长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项延年:将身许国,疆场喋血卫中华

记者 庄越 刘宏宇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