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温州 一段写满“兴学报国”的创校传奇

温州都市报2025-09-01 08:51

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

籀园

吕渭英

温州网讯  一百年前的那个盛夏,温州城被爱国怒火点燃。三百学子愤然退学,却面临无处求学的困境。危急关头,一位睿智老人吕渭英挺身而出,联合各界贤达,在短短数月间,于风雨飘摇中托举起一所新学——瓯海公学。这不仅成为今日温州四中的前身,更在温州教育史上刻下了群贤聚力、兴学报国的光辉一页。

2025年9月,温州四中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在此,一起回溯那段创校传奇。

百年弦歌的源头

“茫茫禹甸,泱泱雄风,奈厄值红羊,劫烧榴火,申江惨血千年,犹自殷红。猗欤吾校,于斯发轫,筚路褴褛,大辟横宫……”作于1926年的瓯海公学校歌(李骧作歌,阮享作曲),唱出了百年前这所名校在艰难中崛起的历程。它不仅孕育了温州四中,也是温州外国语学校前身的基石。

百年间,从这里走出的学子遍布天下,在各行各业贡献着智慧与力量。回望源头,今日的弦歌不辍,根植于百年前那段筚路蓝缕的初创岁月。而这段历史的核心人物,便是瓯海公学的主要缔造者——吕渭英。

三百学子的退学宣言

1925年5月,“五卅惨案”的消息如惊雷般传至瓯江两岸,温州城群情激愤。在英国教会创办的艺文中学,学校“只许唱赞美诗、不许谈国事”的专制教育早已令学子窒息,惨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6月7日夜,城北永宁巷天宁寺的油灯下,300余名艺文中学学生齐聚一堂,他们连夜起草的《脱离教会学校声明》掷地有声:“五卅惨变……同人等系英人所办之艺文教会学校学生,饱受其专制教育,夙怀怒愤……即日永远脱离该校,自行组织救国团。”翌日清晨,学子们冒雨列队,背负行囊,毅然走出校门。声明随后刊登于《瓯海公报》。

然而,一时的激愤过后是冰冷的现实。当时温州的中等学校仅有省立十中、瑞安中学等寥寥几所,每年容纳学生不足300人。这300名脱离教会学校的学子,面临的是无学可上的窘境。

带领师生们走出校门的谷寅侯忧心如焚。这位毕业于艺文中学、后就读南京金陵大学化学专业的爱国教师,因父病辍学返乡任教。他深知失学意味着什么。与金嵘轩等人商议后,他们想到了一位关键人物——吕渭英。

吕渭英,曾任福州知府、广东省银行行长,二十年间,他持续投身地方文教公益,威望卓著,被誉温州政商界的“定盘星”。大儒陈黻宸曾言:“温州之事非吕公不可!”

五年前卸任归乡的他,始终心系桑梓教育与民生,更是新学的坚定倡导者。早在1907年,他便在福州创办铺前学堂,打破洋人对新式教育的垄断。

当谷寅侯、陈经、林昭音、许文长带着学生的退学声明找到吕渭英时,他慨然应允,毅然扛起了筹建新校的重任。

文庙聚贤,共襄盛举

吕渭英迅速行动,将玉堂里四明银行旧房辟为临时安置点。这只是权宜,要让孩子们安心向学,必须建一所真正的学校。

在此之前,吕渭英创办过温州中等农业学堂、公益学校、温州中等医学堂、罗溪学堂,温州政治研究所、温州自治研究所、显臣夜校,资助过籀园图书馆、温州府中学堂、楠溪学堂、永嘉高等小学堂、永嘉第二高等小学堂,1924年还创办了私立温州中学,温州独立支部的唐公宪便是该校教师。丰富的办学经验,让他在筹措资源、协调关系时驾轻就熟。

7月初,一场决定温州教育走向的会议在永嘉县学文庙内举行。吕渭英邀集了21位温州政、学、商界名流,他们中有前浙江第一师师长潘国纲、浙江自治法会议代表蒋叔南、省财政审查委员会委员张也衡、瓯海实业银行副经理汪惺时、温州第八区卷烟局局长张成谦、温州第八区卷烟公栈总董王启文、统计学专家陈钟声博士,有商界代表如上海通易信托经理周守良、普华电灯公司总理杨雨农、五味和店东杨直钦、温州绮纹女工社经理黄起文,还有谷超豪的父亲谷伯仁、三垟绅士周衡平以及杨雨清、诸殿金、叶毓璇、戴劲夫、刘显骍等人。上海暨南学校校长姜琦与中央大学教授梅祖芬,正因暑假回乡,听闻此事后也主动参与列名董事。金慕音、黄大良、金嵘轩、吴江冷、陈经、李生、谷寅侯、许文长、李骧、林昭音、吴国钤、江蓬仙等热心教育人士亦参与其中。

群贤毕至,共商大计。会议选定蛟翔巷九山仁济庙(平水王殿)为校舍,成立瓯海公学董事会,公推吕渭英为董事长,谷寅侯为校长。吕渭英慷慨解囊,捐资修葺大殿并捐赠全部课桌椅。他以《平水王》诗明志,称在此办学救国,正是告慰守护乡土英灵的最佳方式。

百风雨中的建校托举

董事会与筹备处旋即运转,建校工程争分夺秒。吕渭英坐镇指挥:谷寅侯变卖家产垫资,率工匠日夜修缮庙宇;林昭音捐出购房款,改造厢房为教室;开学前夕,吕渭英派侄子吕维周赴沪采购教具。为扩大规模,又租借落霞潭曾氏宗祠作高中部,改造陈氏宗祠为宿舍膳厅。

8月22日至23日,瓯海公学举行招生考试,计划招收高中文科一年生五十名、初中各年级及补习生共三百名。消息一出,永嘉、瑞安、庆元、龙泉、玉环等地青年学子皆慕名报考。最终招收新生368人,加上原艺文中学301名学生,全校规模达669人。

9月21日,瓯海公学正式开学。37位教职员汇聚了国内大学毕业的精英与经验丰富的骨干。经费是学校的命脉,吕渭英借鉴组织永嘉教育基金委员会的经验,与董事会确立了多元保障机制:学费、膳费、私人捐助(吕本人及绅商大力支持,初筹近1.4万元)、董事年捐、争取省款补助(经吕渭英致函瓯海道尹张宗祥,学校于1926年2月获省教育厅正式立案,为申请补助奠定基础)、校友会收入抽成、新生特别捐助、发行公债等。这套缜密的体系,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群贤聚力弦歌日盛

在吕渭英运筹帷幄及董事会支持下,学校规模迅速扩展。1926年3月,众乐亭及新校舍落成,租用旧藩署(第一院)和瓯海道公署房屋(第二院)作为高、初中教室。操场扩至12亩,添置了篮球架、钢琴、理化仪器及大量图书。31间教室、3间办公室井然有序。

短短数月,这所诞生于反帝爱国浪潮中的新校,其规模与气象已堪与省立十中、十师比肩。1926年元旦,私立瓯海公学召开成立大会。“公学”之名,取“集众人之力”的深意,由瓯海道尹、著名书法家张宗祥题写校名。吕渭英以籀园图书馆由“县立”升格“道属”的经验智慧,为瓯海公学冠名,巧妙整合了瓯海道下属温处十六县的资源潜力,是其办学远见的重要体现。

百年灯火永续华章

1927年4月,为温州文教事业鞠躬尽瘁的吕渭英走完传奇一生。瓯海公学,成为他的“收山之笔”。他去世后,私立温州中学因无人维持被停办,但瓯海公学在董事会与师生们的坚守下,弦歌不辍。

吕渭英的办学智慧,至今滋养着温州教育。他突破地域藩篱整合资源(籀园图书馆经验)、借鉴金融经验建立规范经费体系,这种跨领域的智慧迁移,彰显了一位实干家深沉的教育情怀与卓越的领导力。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百年前的温州 一段写满“兴学报国”的创校传奇

吕朝晖 郑全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