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康与他的《自画像》《孙女》等
温州网讯 近日,在温州市工人文化宫二楼展厅内,“工魂绘韵 百年荣光”人物画展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大多非科班出身,有退休干部、工匠、老板、教师等等。这些“半路画家”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在繁忙生活中执笔创作,用不够娴熟却满是真挚的笔触,共同构成了这场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华诞献上了独特的“笔墨之礼”。
十年学艺
从下笔拘谨到“墨随心动”
步入展厅,一幅幅人物画映入眼帘:有水墨的晕染温润,有素描的线条利落,也有水彩的色彩明快。画中既有戏曲《高机与吴三春》的经典桥段,也有“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坚毅身影,还有全国劳动模范公交车司机许延林的亲切模样。
这些作品,皆出自画家刘嘉栋与他的学员们之手。“当年他们连笔触都生涩,现在敢画大尺幅人物了。”望着展厅里的画,刘嘉栋的语气里裹着欣慰。2016年,他在温州市工人文化宫创办了中国画人物班,“那时文化宫有舞蹈班、歌唱班,我便提议开个美术班”。他没设任何门槛,“只要喜欢就来!”甚至主动提出不收费。“总共二十多人的小团体,若为这点学费分心,反倒失了学画的纯粹。”
十年教与学,他陪着学员们一点点“破茧”。“作画重在传神,形似只是皮相。”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都是业余学画,技法自然比不过专业画家,但对作品的想法、对生活的感知,绝对不会输。”他记得学员们初学时下笔拘谨,如今挥毫泼墨间,墨色随心变幻。“比起画得像,他们更在意人物的神态、气质,这便是‘传神’的门道了。”
笔墨重燃
被岁月耽搁的艺术梦
62岁的陈燕秋站在自己的作品前说:“我画的是潘天寿、黄宾虹、张大千与齐白石四位老先生,他们都是大家熟知的书画家。”为了这次展览,她从四月开始准备,花了一个月完成创作。“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初中还有老师劝我专业学习绘画,可我的父母觉得学画填不饱肚子,只好搁下了。”这一搁置就是几十年。“我之前在机关单位工作,后来又跑去经商,直到近些年才拾起因画笔。直到接触人物画,我的心一下就安定了。”2022年,她加入刘嘉栋的绘画班,开始学习人物画。“我现在只要有空就画,之前我参加温州市老年绘画比赛,作品《弘一法师》获得一等奖。”
展厅里,63岁的叶显国的作品前常有人停留。“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可上班时根本没时间碰笔,直到近些年有空闲时间才捡起来。”他最得意的是那幅《城市美容师》,“我觉得画画要贴近生活,画身边人心里才踏实”。如今他已退休三年,日常除了画画,还学书法,“业余时间基本都耗在这上面了。”
69岁的陈元康学画之路更是“从零开始”。早在2016年中国画人物班创立前,他就参加了刘嘉栋开设的劳模绘画班级。“在跟刘老师学习之前,我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甚至连画笔都没碰过。”虽然近几年他的日常时间多耗在摄影上,但对画的热爱并未减少,为了这次展览他画了四幅素描作品,“我画得其实不算好,但拿起笔,也觉得生活里多了一点滋味。”
意在笔先
不完美里的真实打动人
“别跟大师的作品放一起比,你们的画有自己的光。”8月27日下午,著名温籍画家孟庆江来到现场观展时,一句话让不少学员红了眼眶。在这位专业画家眼里,这些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不完美里的真实”。
在孟庆江看来,与技法比起来,画的“内容”才是根本。“现在绝大多数人看画,先盯着风格技法,可我觉得该先看画的是什么。”他见过太多技法精湛却脱离生活的作品,而这场展览里的画不一样,落笔皆是普通人的日常。“虽然技巧上还有些生涩,可他们是‘意在笔先’,先有了对生活的感触,才有了笔下的画,这就比空有技法要可贵。”
展厅的墨香即将散去,但这些“半路画家”的故事还在继续。刘嘉栋已和学员们约好,“闭展后接着练,下次要多做一些原创。”就像他说的,“展览有闭幕时,可他们拿起笔的那一刻,就是自己的‘开幕’。”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不是专业出身 画“活”人间百态 这群“半路画家” 有自己的“光”
记者 陈希茜/文
陈元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