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木偶戏《匹诺曹海洋奇遇记》剧照
温州网讯 近日,原创木偶戏《匹诺曹海洋奇遇记》在泰顺县文化中心接连上演5场,所有场次门票开售不到半小时便被一抢而空,热度十足。
该剧的导演、编剧及木偶制作均由00后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庄芷一人担当。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系的她,在演出谢幕后直呼意想不到如此受小朋友欢迎。这部作品不仅续写了经典童话,更以深海环保故事为载体,让传统木偶戏在当代语境下实现“破茧重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深海叙事
传统童话注入现代内核
《匹诺曹海洋奇遇记》突破传统,选取泰顺“国宝”黄腹角雉作为玩偶原型,将其命名为“顺顺”,同时融入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创新理念。该故事把背景从陆地迁移至深海世界,讲述了匹诺曹与人鱼族携手守护遭受塑料污染侵害的海洋故事。其中,环保主题与勇气内核相互交融,隐喻着传统木偶戏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据庄芷介绍,其创作灵感源自她对海洋的浓厚痴迷,以及去年对《匹诺曹森林奇遇记》的深入探索。为了精准呈现深海场景,她选用蓝色纱幕与AI绘制的海底光影相搭配,并且对木偶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例如,泡泡公主和泡泡奶奶是一偶双角色的变身变脸木偶;人鱼协动软体偶则在灯光下尽情舒展鱼尾,让传统木偶戏展现出适配现代审美的可能。
在木偶制作上,采用“主控+辅助”双操纵模式,一位演员控制木偶头部与尾部动态,另一位通过两根钎子操控双手,实现“鱼尾摆动与手势表达同步”。
此次演出,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材质方面实现了突破。为了精准模拟鱼尾的流线型形态,选用泡沫+报纸+布艺的复合工艺,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的质朴韵味,又满足了频繁变身的实际需求。此次演出所使用的道具,兼具传统特色与时尚元素。
创新与传承
多路径让非遗“破圈”
在木偶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生动精彩的演出和日复一日的排练是最为关键的传承方式。2025年暑期,泰顺非遗保护中心依托公益培训课招募学员,开设木偶戏课程,请庄芷担任老师,吸引了来自各中小学学生参与,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仅8岁。而此次的演员,有一部分是公益课程的学员,有一部分是泰顺各大小学校的学生通过官方线上小程序自愿报名,进行暑期排练。
扮演胡子兄弟的小演员在《匹诺曹海洋奇遇记》演出中,加入了一段充满创意的表演。这段表演不仅完美融入了木偶戏的整体氛围,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和赞叹。“说实话,这段木偶表演能成为整场演出的亮点是我没有想到的。”庄芷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道,“木偶表演是小演员们在日常排练间隙,偶然对着镜子即兴发挥创作的。当时我们看到这段表演就觉得特别有灵性,既保留了传统木偶戏的精髓和神韵,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时尚的活力元素,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将这个即兴创作保留下来。”
通过这段时间带领孩子们排练、演出,她也意识到孩子们对木偶戏非常喜爱,而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比如,接下来可以与当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设“木偶创客营”,让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微型木偶,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甚至还可以筹备建立“木偶戏动作数字资源库”,运用动作捕捉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表演技法转化为动画模型,这样小演员们就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随时学习、模仿这些珍贵的传统表演技艺。只有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才能让木偶戏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科技赋能
为木偶戏插上“数字翅膀”
一些观众看完演出之后,心生疑问:木偶戏居然可以添加那么多的科学技术?其实,该剧并非用科技取代传统,而是让木偶戏基因在数字时代进化。
主创们在研发如何让木偶多点“智能”、多点时尚,花费了很多心思。比如,在AI造景上,输入与海底相关的各种关键词,让系统可自动生成符合木偶戏美学的舞台背景。
目前,在非遗中心的木偶戏传承基地,新一代10后“小木偶人”也加入学习木偶戏的队伍中。今后,他们手中的木偶还会与科技结合,频频长出科技的“翅膀”。正如庄芷所说:“当木偶的提线遇上AI,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文化基因的顽强生长。”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匹诺曹海洋奇遇记》开票不到半个小时售罄 木偶提线遇上AI 文化基因顽强生长
记者 潇瑜/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