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区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

温州都市报2025-08-27 09:30

  温州网讯 一条极具特色的商业街区,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刺激消费。

  近年来,在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过程中,我市积极提升消费环境,通过推动老街区改造提升,优化配套服务,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特色商业街区。以市区双井坊为例,鹿城通过风貌提升与业态升级的同步推进,让这个曾经的“城市乱点”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市民游客热衷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该片区年营业收入突破亿元,144家商户收入稳步增长,同时还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然而,每一条街区在开街之际总有一股流量,但这种热度往往难以持久,打卡的消费者新鲜劲一过,热情也随之消退。如何摆脱开街“一波流”困局,实现持续“红火”,是每一条街区必须面对的问题。

  街区遇冷:

  部分商家选择调整经营或撤出

  双井坊位于鹿城区蒲鞋市街道,于2023年9月开街。8月25日晚8时20分,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部分商家尚在经营,但生意冷热不一,双井头饭店、好时镇等餐饮门店,有消费者正在用餐,其他餐饮门店用餐人数并不多。再往里走,看到有空置物业,部分商家已经撤出或调整经营点位。

  “没有想象中的热闹。”来自瓯海的林女士说,她是被小红书上的图片文案“种了草”,从众多博主晒出的照片来看,双井坊有股港风的味道,但在实地体验之后,发现其中存在不小的差距,“一路看过来,感觉人流量少了点,也有可能是我们来的时间不对,或者没有找好拍摄的角度。”

  相较于散客,经营户对于街区的“冷热”感知更为直接。瞿先生是入驻双井坊的第一批商户,目前正在调整经营点位。瞿先生坦言,从今年年初开始,他就明显感受到客流量在不断减少,“就我个人的门店而言,客流量相较开业之初至少下降了1/3。其中,有受大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与门店位置偏里有一定的关联,但我还是保持乐观的,接下来会搬到一楼去,转变下思路再试试看。”

  相距不远的小坝坊,情况也不容乐观。小坝坊在2021年6月开街之初,便瞄准打造月光经济网红点这一目标。然而,在记者日前走访过程中,该街区里人流稀稀落落,商家外摆的餐桌,鲜见有人用餐。

  “客流量确实一般,按照现在的情况,每月收取的代客泊车服务费应该不够支付我俩的工资。”小坝坊代客泊车工作人员指着登记簿,无奈地摇摇头。

  商户突围:

  要重产品和服务还要懂自媒体宣传

  “流量过后,商业街区业态回归‘平静’的问题并非温州独有,在全国其他城市地区同样存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刘小方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和旅游的研究工作。在他看来,网红打卡实际上是一种营销方式和现象,高度“同质化”的运营模式,一时间确实会带来不俗的流量,但由于缺乏“独特性”,热度过后往往会迅速被其他新起的网红街区所分流或替代,“千篇一律的模式,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复购’欲望和动力。”

  其实,众多商家也在思考后流量时期自身的经营方向。

  “现在很多门店都想赚快钱,试图通过网红打卡出圈,但是往往大部分人会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小坝坊桃青餐厅负责人陈先生说,这两年大家的消费变得越来越理性,商家通过打卡效应吸引到的流量,实际上很难转化为真实且一来再来的回头客,“网红营造的繁荣是短暂的,难以持久。一家门店想要立足长远,其核心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保证每一位顾客都能得到周到的服务,从而积累良好的口碑。”

  双井坊街区魅蓝酒工厂负责人瞿先生认为,网红街区带来的流量转化率有限,要实现长期经营还得通过自身创造流量。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些商户在营销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们善于通过各类活动或者新菜品类型,精准抓取目标客群的需求,从而实现流量的持续正向增长,“餐饮门店不能只会低头做事,还要有自媒体思维。因为它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客群的精准推广和对接,其效果是线下渠道无法比拟的。”

  专家建议:

  深耕业态与文化网红街区方能“长红”

  如何让城市商业街区由“网红”变为“长红”?

  刘小方认为,倘若商业街区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仅凭几家餐饮门店是无法消纳大量消费群体的,长此以往终将会被流量“所累”。从长远来看,商业街区的生命力在于关注“人”的需求,有关主管部门或运营机构要深入研究适宜的空间布局、业态引导、功能设置,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要让来这里的游客在体验休闲生活方式和舒适感的同时,领略温州独特的街巷文化。”

  “关键在于跳出短暂流量陷阱,构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可持续消费生态。”温州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胡振华建议,通过引入主理人商铺、本地老字号等多元业态,形成“购物+休闲+社交+创意”的复合功能,进一步强化业态协同,延长消费链条。同时,要营造社区归属感,通过市集、艺术节等常态化活动,让街区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打卡即走的背景板。“要使商业街区持续繁荣,必须营造一种能够惠及投资者、管理方、商户、游客以及本地市民的多赢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流量变‘留量’,实现商业活力的长效共生。”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有的能持续“红火火”,有的却只能“一波流”

  商业街区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

  记者 陈恩欣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