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前不久,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做了一个有趣的课题:探寻最具CP感的城市。数据图谱显示,龙平苍是我省区域协同发展条件最为成熟的五个地区之一。平阳,曾经是浙江人口第一大县。20世纪80年代,坐拥近160万人,独占温州1/3人口,甚至比省会城市杭州还多40多万人。
正因为人口庞大,不利于行政管理,老平阳不得不“分家”。
1981年,以玉苍山脉和鳌江中下游为界,拆出了平阳、苍南两县。2019年,苍南的龙港镇又华丽转身,成了全国首个“镇改市”。
龙平苍“组团出道”成为共识
单看经济实力,三兄弟在“温州班”不算拔尖,GDP最高的平阳为777亿元,不到乐清的一半;从人口数量看,平阳和苍南都是80多万人,只有瑞安的一半多。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靠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形成强大竞争力,而三地叠加却充满想象力:这块地域不仅达到中等城市规划,且经济实力超1700亿元,差不多可以冲到全省县域TOP15。
地缘、人缘、商缘、语缘相近,“组团出道”成为共识。2022年前后,温州市政府文件和媒体报道中,高频出现了一个新词:龙平苍一体化。
有趣的是,关于“团名”争论不休。平阳人想叫“平苍龙”,毕竟先有平阳,再有苍南和龙港;龙港人坚持“龙平苍”,龙港属于县级市,其他依然还是县;苍南人希望以自己为中心,想要“苍平龙”。
这种排序之争,既是身份认同交织的另类体现,也暗示着区域发展存在着各种博弈。一位当地观察者点破玄机:平阳昆阳镇重心在北,苍南灵溪镇发力在西,龙港繁华带偏东,三城虽有很多交集,但发展各唱各的,协同很难。
怎么更好推动龙平苍一体化
那么,怎么更好推动龙平苍一体化?
2024年,温州出台了《关于实施“强城行动”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意见》,开启一场重塑与焕新的强城计划。
其中,温州提出“一主一副两城多点”的城市空间格局,把龙平苍打造成为“大都市区南部副中心”。
这份《意见》最受关注之处,在于建立龙平苍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三地重点领域、重要区域规划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
“如果能执行到位,这对全省跨区域协同是有参考意义的。”作为当地新型智库,浙江国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建东认为,之前推进缓慢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或许若干年后,这个日子依然会被人记住——
今年4月2日,龙平苍一体化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以前光喊口号不知咋干,这次彻底说透了!”一位与会者感叹。
怎么干?为什么干?龙平苍一体化接下来将围绕这些事展开:
加快建设一体化交通路网。别看平阳、苍南、龙港互为近邻,但仍有断头路,与省国道相通的接驳路段不畅,以基础设施互联共联提升交通通达度被摆在了首位。
加快研究同城化的通勤运营。缩短空间距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同城化,通过加密公交班次可以加速人流往来,从而带动商流、物流、资金流。
加快建设链条化的产业集群。三地产业相似度很高,尤其是苍南和龙港的印刷包装产业,构建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产业协同体系,是解决同质化竞争的良策。
加快打造更高能级的产业平台。过去几年,三地在招商引资上颇为较劲,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规划共建一体化产业示范园,在做加法中实现互赢。
加快完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对于老百姓而言,最关注教育、医疗、文化、政务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就是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实际成效。
加快落实跨界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三地同处鳌江流域,同享一条168黄金海岸线,各方协同治理是唯一选择。
这些龙平苍的“组团秘诀”,给所有“城市CP”上了一课——
区域协同发展,绝非空洞口号,关键在于扎实有力的行动。
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道路上,实打实的行动力,才是真正的“版本答案”。
龙平苍每天对流量全省第一
前不久,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做了一个有趣的课题:探寻最具CP感的城市。根据某年度浙江移动的手机信令数据,聚焦全省53个县市(除去各市主城区)的人口流动强度,可以精准刻画出区域内社会经济联系的紧密度,是衡量不同地区间相互联系程度的重要指标。
数据图谱显示,省内已形成多个联系紧密的区块。如“永武缙”地区,三地一周内“相互对流量”达131万人次,相当于每天有近19万人在“三地”间流动。
此外,慈溪和余姚,桐乡和海宁,义乌和东阳,龙港、苍南、瑞安和平阳,嵊州和新昌,长兴和安吉等多地也出现了类似高强度的空间互动,属于浙江县域经济中的联系最紧密的“伙伴”。
其中,单看每天对流量,排在前五位分别是“龙平苍”36万人次、“义东”29.2万人次、“余慈”29万人次、“永武缙”18.7万人次和“嵊新”8.1万人次。
龙平苍最具城市CP感
那么,为什么出现了这些CP?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是浙江区域经济的底色,早年出现了特有的“弱市强县”现象。
然而,这种格局已发生变化,我们省的县域经济已走过了单打独斗的发展阶段,正遭遇土地、人才、资本等核心资源要素瓶颈的刚性约束,打破行政边界的区域协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出路。
区域协同,是基于共同利益诉求的空间抱团,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从某种程度来说,部分具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连等特征的县域,其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行性更强。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战略所高级工程师祝立雄认为,不论是历史协作历程、现实区域联系,还是从产业、空间、设施发展诉求,或是坊间呼声,“余慈”“永武缙”“龙平苍”“义东”“嵊新”五个地区,无疑是我省区域协同发展条件最为成熟的地方。
向能级更高的“整装”迈进
这些城市CP不仅地域相邻,更深层次的是各方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
龙港、平阳、苍南,同属于鳌江流域同根同源的城市化连绵区,别看如今分属三地,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言、习俗、文化一脉相承。
最终形成了“两县一市”格局后,这种基于发展需求的行政空间重构本无可厚非,但也催生了区域内部的竞争意识,在诸多事物上比较“较劲”。区域排序便是一例,龙平苍,还是平苍龙?
这种排序之争,恰恰是区域内部联系紧密且身份认同交织的另类体现。正是这种根植于历史地理和现实需求的紧密联系,为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破“散装”困局的核心,在于抛弃原有“一亩三分地”思维,不搞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树立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理念。
当前,浙江经济正在经历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城市群经济的结构性跃迁。浙江在谋划“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过程中,推进现实有需求、协同有条件的地区跨县统筹,让浙江向能级更高的“整装”迈进,这些CP感城市或许是最佳切口。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龙平苍“组团秘诀” 给所有“城市CP”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