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图
高温下的温州园博园工地铁皮房里,设计团队在交流杭州园施工建设细节。
温州网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这首千古吟诵的诗作,不仅是当前西湖山水的绝美注脚,还带我们回眸了宋时美景。
南宋宫廷画师们从湖山美景中提炼出“西湖十景”,开西湖园林风景题名风气之先。南宋后期文人又加以诗词描绘,让西湖山水成为闻名中外的经典景观,诗、画、景同框定格。
穿越了时光,走过了风雨,杭城草木芬芳,山水依旧,宋韵犹存。
而在这宋韵长卷中,灵隐飞来峰的奇峰怪石与摩崖造像,宛若凝固的历史注脚,承接着自南朝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意。飞来峰不仅是杭州山水的灵魂地标,更是南宋皇家园林造园的典范,其天然与匠心相融的山水格局,正契合了宋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谢灵运曾泛舟于瓯江,亦曾登临灵隐一带,从飞来峰奇石之姿感悟诗情,再将眼中江南的烟水与温州的山海相映成趣。
这份穿越千年的诗脉,即将在杭州园中得以再度呼应,让飞来峰的宋韵气象与瓯越山水同框生辉,凸显其作为宋韵元素代表之一的文化地位。
如何让西湖山水回到宋时?
若把杭州比作一阕宋词,西湖定是那最牵魂的韵脚。杭州园就像一方被轻轻摊开的宋人册页,把西湖的四季与宋人的风雅一并铺陈。
史实资料中虚拟的“宋画”如何“搬入”现实?作为杭州园山水叙事的“策展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党委委员、副主任王俊告诉记者,设计团队从《四景山水图》《溪亭客话图》等宋画中巧妙提取建筑形制与植物配置,形成“入园—观山—听泉—品茶—读诗”的宋式游观序列。园中松风石刻区更取意于灵隐飞来峰的石峦叠嶂与古木掩映,使人在步移景换间,仿佛穿行于宋人诗画与飞来峰石刻之间。同时,园林中花木或群组、或孤植,均因生境、画境、意境而设,与环境交融一体,本身又姿态各异,共同组成园林最富生命的景观,尽显宋式雅韵——山林朴雅、庭院秀雅、水边清雅。
园中铺装同样遵循宋画细节,一步一石,一步一景,宋人“曲径通幽”的笔意将被稳稳地落实在行走之间。通幽曲径本富有禅意,石板之外,隐约花木禅房,恰似灵隐飞来。由此,宋画在雅韵之外的深意也便呈现开来。
如何更深刻地让西湖山水回到宋时?夜幕景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西湖山水为骨,借夜色为笔,展园将绘就一幅光影交织的《四景山水图》,通过“隐、透、融、韵”四大策略,再现宋代文人“月下观园、灯影寻诗”之雅趣。檐口线型灯仅以一抹暖黄勾勒轮廓,水面浅蓝水灯晕染,天光与灯火“融”为一体,群芳圃小径展现步步生花,宋人“月下赏花”之韵被重新唤醒;园内可寻《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海潮》的诗句,诗句随夜色渐深“隐”入石面,如同时光长卷缓缓收起,翠雨厅内展现宋画山水,并与园中山水交相呼应,人在厅中,如入《四景山水图》长卷。夜间竹涛虫唱与萤火虫灯联动,复刻宋人“夜游听蝉”的野趣,再借用暖黄灯光锁住月色,体现保留宋人笔下“月下观园”的雅意。
一池西湖水,千年根与魂。在杭州园里,你可以山水相伴,诗情流转,穿越一路繁华,梦回宋时钱塘。
当西湖的水“流进”瓯江塘河……
江海奔流,一脉千年。瓯越山水,同样镌刻着千年宋韵文化基因。
山呼瓯越,水应钱塘。山水两悠悠。
当西湖的水“流进”瓯江塘河,大概就是杭州园的样子。
据介绍,设计之初,主创团队便提出“园中园,外无界”的概念:西北借仙门山为屏,东南引瓯江入园,郭公阁、山水馆、张三令公庙皆被轻轻揽入视线,远山近水连成一幅“可游可居”的宋人平远山水。入园处,视线先抑后扬,进入主入口翠雨厅与两宜轩的檐口低垂,恰留出一线天光;及至望湖居二层,凭栏远眺,仙门山青黛如屏,郭公阁塔影微露,园中湖与瓯江水色相接,仿佛宋画留白处的一抹淡墨,天然成章。
园外瓯越之景与园内宋韵钱塘,遥相呼应,互为映衬。
植物将成为杭温两地文化互文的使者。杭州园以松、竹、梅为宋韵骨架,上层乔木以松树、香樟、沙朴勾勒出江南园林婉约雅致的轮廓;中层紫薇、石榴、桂花、红枫随季节变换,恰似宋人“四时佳兴与人同”的闲情;下层杜鹃、鸢尾、萱草、睡莲随风摇曳,疏影暗香,皆得南宋画院笔意。尤为用心者,是特意择取温州乡土树种——乌桕、浙江楠。乌桕秋叶猩红,与红枫相映成趣;浙江楠四季常青,与落叶植物错落成境。如此一来,钱塘之风韵与瓯越之温润在同一方泥土里握手言欢。“移根易地亦芬芳”的造园理想,在瓯江潮声中悄然成真。
谢灵运的山水诗魂,也将被杭州园安放在园中最开阔的一隅。谢灵运在永嘉(温州)为官,却和杭州有不解之缘。相传谢灵运从小被寄养在钱塘道馆,常常在飞来峰游览并翻经,长大后才赴永嘉上任。寄养钱塘时,谢灵运对于山水的喜爱便可瞥见。王俊回忆前期考察勘探时,曾循瓯江至雁荡,读谢客“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之句,遂以诗意为尺,借远处山形与江光入画。园中高处设望湖居,其旁不作繁植,只留一片空阔水面,天光云影与园外山脊线相接,恰如谢诗所写“空水共澄鲜”的刹那;俯身临水,则见层岩倒影,正如“乱流趋正绝”的江势在静水中缓释。
此刻的景象,也让人想起谢灵运在灵隐飞来峰间远眺钱塘烟波,再忆温州瓯江朝暮的景致,那贯穿两地的诗心,正如园中水脉连通,生生不息。飞来峰在杭州园的意境再现,不仅寄托了西湖山水的园林审美理想,也延续了西湖山水的诗意传统,使之与瓯江山水相得益彰。诗不必刻于石,却以山为卷、水为笺,让谢灵运的山水清音在瓯越的晨昏里轻轻回荡。
浙山浙水,“浙”里风景独好!
一湖诗画映江南。
杭州园林,其山水之乐,不是独乐乐,而在于众乐乐。
“这次园博会,不是杭州园林唱独角戏,而是11座城市合奏一出‘浙江大戏’。”王俊特别提到,杭州园在这座美丽小岛上不仅是代表杭州,也要体现浙江意境;既要亮出杭州最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又要和全省兄弟同盟城市展园相互交融,美美与共。因为大家有个共同的名字——“浙山浙水园”。
浙山浙水,以“浙江精神”为内核。“浙江精神讲究‘勇立潮头’,也讲究‘抱团共进’。”“浙山浙水园”是一个整体,瓯江潮声自东南而来,仙门山青黛于西北而立。而杭州园恰踞其间,如一枚温润玉玦,静卧在西南一隅,使得杭州园与“浙山浙水园”其他展园共成一景:“浙”里风景独好!
展园边界打消了,共享理念也将步入日常。本届园博会特别成立了浙江省设计联合体,将“浙山浙水园”中各个展园的设计团队“拧成一股绳”,在抱团建园中相互“取经”。施工前,联合体内部也经常交流,召开现场“碰头会”,互相了解各自的理念、材料、工序等细节。“冲奖”虽然是众多展园的比拼目标,但团结互助、相互成全,何尝不也是另一种美?
每一届园博会,有开园之日终会有闭幕之时,然而,在“浙江精神”加持下的“浙山浙水园”不会散场。泥瓦间、花木里,浙江“勇立潮头、抱团共进”的精神内核也被悄悄刻进展园每一道缝隙。
此时此刻,展园工期忙碌,山水不语。待明年春日,“浙”里的山水会一一诉说往事,杭州园也将以最美“宋画”迎接大家。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湖光山色,一日千年
——杭州园的西湖往事
记者:缪小霞 实习生 汤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