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收集815册宗谱 民间学者用AI传承千年宗谱文化

温州晚报2025-08-06 09:23

  王和坤拍摄族谱

  王和坤翻阅族谱

  温州网讯 泛黄的老照片在屏幕上缓缓舒展,1953年全家福里的12位亲人自动标注姓名辈分;扫描老宅门牌,AR动画立刻重现祖辈当年从福建迁居浙江的颠簸旅程……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数字宗谱正在上演的现实。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一款名为“数字族谱”的小程序正试图用AI科技重新定义延续千年的宗谱文化。这个项目背后的一组核心数据,来自一位收藏了800多册洞头区宗谱的“谱牒守护者”王和坤。

  让宗谱“上线”

  今年7月17日,在2025年“创客中国”暨浙江好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温州区域海经区海选赛上,“数字族谱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传承家族文化”项目引起关注。该项目用AI+区块链技术,实现纸质宗谱数字化。利用AI技术能快速识别宗谱信息,通过人脸识别和血缘算法,帮助用户找到素未谋面的远房亲戚。区块链技术则为数字遗产上了“安全锁”,家族数据被碎片化加密存储在分布式网络中,后代需通过DNA生物密钥才能解锁查看,这就像给家族历史建了个永不消失的保险箱。

  “去年,在一次短视频拍摄的碰头会上,我认识了这个项目的发起者,他知道我在做洞头宗谱的收集工作。今年年初,他找到我,希望能与我合作打造一个数字族谱的项目。”王和坤表示,当时对方带着一个想法:用区块链技术存储族谱,既解决数字化检索问题,又能保证数据不可篡改。这恰好迎合了王和坤多年的心愿——在过去17年里,他收集的洞头各姓宗谱,都以图片形式存于电脑,有人要查信息,得一页页翻电子相册。有时,有“小家族”需要造谱,他也会用电脑排版软件将纸质宗谱做成电子书形式,但随着宗谱搜集数量越来越多,他一个人已难以负担“上线”宗谱的任务。

  合作的推进比想象中顺利,他负责提供宗谱原件、设计数据框架——哪些内容公开(如谱序、名人传)、哪些加密(如世系表隐私信息);项目方则负责技术实现,把纸质的宗谱转化为可检索的数字文本。

  踏上收集宗谱的旅程

  说起与宗谱的缘分,在王和坤的童年就已埋下伏笔。

  “我们家族的宗谱早些年被烧毁,1981年,我的父亲决定重新考证家族历史,重修宗谱。宗谱重修后,每年的正月十八,家人都会恭恭敬敬地将宗谱请出祭拜,这也使我对宗谱的探索欲愈发旺盛。”王和坤表示。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发现父亲重修的宗谱有很多的错漏之处,那他的根在何处?祖上是如何迁移变化至如今的?所谓闽王王审知直系后代是否只是虚言?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与寻根问祖的决心,他开始考证家族的历史,学过平面设计的他,也慢慢尝试把自己考证后的历史载入自己制作的宗谱中。

  想要考证家族历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何确定宗谱上记载的内容真实有效?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王和坤将自己的始迁祖墓葬上报至文保部门,在和时任洞头县文保所所长沟通的过程中,他把自己制作的宗谱拿给所长查阅。“当时他对我说,既然你有这个技术,那为什么不再做大一点,把整个洞头县的宗谱都收集起来,说不定能够对你考证家族的历史有帮助,也能够相互印证,更具有真实性。”王和坤说。

  2008年6月28日,王和坤踏上了收集宗谱的旅程,在他的努力下,洞头91个姓氏的815册宗谱得以汇聚一堂,上至乾隆三十年用木盒保存的老宗谱,下至清朝、民国乃至现代的新谱,都被他一一拍摄收录。

  曾被当成骗子

  收集宗谱的路,从来不是坦途。最开始走村时,王和坤的身份常常遭到质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在一个村里拍摄《庄氏宗谱》,庄姓老人听说来意后,很爽快地拿出宗谱给他拍摄,但不久后,他的儿子回家后,却和母亲在外窃窃私语,言语的意思是现在骗子多,要他把单位地址、家庭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全部写下来,因受不了身份被质疑,王和坤中断了拍摄工作。直到五年后,在一位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才终于将那套宗谱拍摄完整。“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每次拍摄宗谱都很担心人家会反悔,一旦打听到能拍宗谱的人家,我都是一口气赶紧拍完。”王和坤说。

  体力上的累更不用提,在拍大型宗谱时,有时要站三四个小时,每页都得拍清楚,不能漏拍。有次拍七八册的地区联合宗谱,内容有一两千页,“腰像断了一样,回家躺了两天才缓过来。”他说。

  也被当成“寻根救星”

  2013年4月24日下午,当时的洞头县委宣传部相关人员来电对他说,有一位台商要找祖上陈荣东,县里安排了陈氏家族的人,搬出全部宗谱都找不到,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有此人”。之后,在王和坤的帮助下,这位台商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

  这样的“重逢”也越来越多,福建陈氏宗亲通过他发在网上的文章,找到洞头村的支派;乐清陈氏在他的帮助下,在小三盘村找到了支派;厦门吴氏更是带着宗谱来,和洞头吴氏续上了百年前的亲戚关系;晋江古雷山前的郭氏族人,也通过他在网上发布的姓氏源流信息,找到了族人……“特别是福建深沪陈氏,在找到他们的支派之后,特地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家族聚会。会上,家族的长辈都过来向我敬酒,这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温暖,也深深感到宗谱对家族的深刻含义。”王和坤说。

  希望年轻人能接棒

  如今王和坤的电子谱库已收录洞头多数姓氏的宗谱,最年幼的甚至有“20后”的孩子的信息。但他忧虑始终萦绕:一些地方宗谱留存率不足30%;小姓氏家族随人口外流渐失联络;年轻一辈的人对宗谱不了解、不重视,为了节省排版费用,甚至私自删除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历史资料……

  “数字族谱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传承家族文化”项目的推进,让王和坤看到了宗谱传承的新可能。“以后不用去翻阅纸质宗谱,在手机上就能查;迁徙路线能标在地图上,年轻人一看就懂。”他甚至设想过更长远的场景——在外打工的洞头人,扫码就能看到家族新录入的信息,“就算在千里之外,也能知道家里添了新丁。”他说。

  但隐忧也如影随形。最让王和坤揪心的是“断代”。一些因意外烧掉的宗谱已经找不回,有些年轻人对宗谱越来越淡漠。他收集的800多册家谱里,有100多册是“孤本”——家族里已经没人能说清祖先故事了。

  他最希望的,是能有年轻人接棒。“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一直继续搜集宗谱,直到把整个洞头的宗谱慢慢聚拢到一起,把洞头的人口变迁、家族名人等重要信息一点一点梳理清楚,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搜集宗谱的行动中来。”王和坤说。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17年收集815册宗谱

  民间学者用AI传承千年宗谱文化

  通过人脸识别和血缘算法,能帮用户找到素未谋面的远房亲戚

  记者:谢施琦 实习生 张紫褀/文 受访者供图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