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云(左2)、王萧枫(右2)和嘉宾邵范之参加访谈。
温州网讯 近日,“浙BA”城市篮球争霸赛的赛制公布,温州预选赛冠军苍南队、由各县(市、区)精英球员组成的“温州队”阵容也揭开“面纱”。精彩对决再掀“篮球热”,让球迷观众同样挂心的是,赛场高强度的对抗中,温州队员能否扛得住大大小小的运动损伤?
昨天,邀请到了“浙BA”温州预选赛永嘉队队员邵范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骨科学系副主任潘孝云,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市运动损伤专病中心负责人王萧枫,围绕球场上的各类运动损伤、市民夏季运动损伤提醒、运动康复和临床治疗新探索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为球员提供专业建议,也为广大市民支招。
本期大医生
潘孝云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骨科学系副主任,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美国纽约大学附属关节疾病医院访问学者。
王萧枫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骨伤科学科带头人,温州市运动损伤专病中心负责人,浙江省首届医坛新秀、温州名医。
运动场上没有“金刚不坏”之身
专家对易发损伤“大盘点”
访谈现场,永嘉队小将邵范之带着伤情而来。“赛场上,我去抢球时崴了一下,虽然靠脚踝力量把它掰回来了,但是对面球员抢球,从侧边又压上来,导致我的脚踝二次崴伤。”小邵回忆,下场后把袜子脱下,发现脚踝外侧已淤青。
“踝关节扭伤是篮球、夜跑等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运动员在抢球、变向或落地时,踝关节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内翻或外翻,导致韧带拉伸甚至撕裂。”潘孝云介绍,常见的扭伤,是踝关节往内侧扭,因此外侧损伤的情况比较多。
事实上,不仅是篮球,足球、夜跑、健身房撸铁等运动中,踝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部位的损伤并不少见。
对于网络上较为流行的“夜跑5公里,燃脂最高性价比”说法,潘孝云坦言:“有条件的市民,还是白天锻炼更稳当。晚上跑步,视野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踝关节扭伤。”脚踝外侧损伤会牵涉到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如果伤情不重,轻微肿胀,要做的首先是停止运动,冰敷等简单处理,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王萧枫提醒,长期夜跑,市民还要防范膝关节损伤。在慢性积累中,可能会发生半月板损伤、髌骨软化症、骨关节炎等。针对跑步后疼痛是“停”还是“熬”的问题,“继续跑步加剧摩擦可能会引起膝关节肿胀、积液、滑膜炎等,这些情况的治疗就不只是应对扭伤那么简单了,而应找专科诊疗。”
此外,两位医生均表示,从临床接诊来看,肩关节损伤常见于健身房“撸铁”或篮球、排球等运动中。由于卧推、引体向上等动作频率过高或动作不规范,导致周围肌肉负担过重,容易出现关节稳定性下降,甚至出现“微不稳”。举重爱好者来医院就诊,多是腰椎间盘突出问题。
专家建议,一周锻炼3至4天较为适宜,其间要留给关节、肌肉休息恢复的机会。如果发生运动损伤,可参考“48小时原则”,即停止运动的48小时之内,状况能够缓解,说明损伤不大,能够自我修复。如果超过48小时,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就需要引起注意,及时就医做相应处理。
生物修复、智能设备、AI加持
运动康复探索的挑战与创新
慢性运动损伤,因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治疗过程更为棘手,康复过程也更具挑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动康复领域在专业医生不断创新性探索中,收获更多成果,为伤者提供了更科学、更高效的康复方案。
“慢性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分为六个阶段。”王萧枫介绍,一是全面评估与精准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程度,为后续康复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二是控制疼痛与消除炎症,通过理疗、光疗、冷敷、按摩等方式缓解症状,消除炎症。三是恢复肌肉力量与关节活动度。四是重建神经肌肉控制力的核心阶段,通过力量、耐力、平衡力、关节本体感觉等训练,逐步恢复功能,使其接近或达到受伤前的状态。五是重返运动前的评估与专项训练阶段,运动医学中心的先进仪器可为患者提供精准检测。六是预防复发与功能优化阶段,通过纠正不良姿势、避免不当运动方式,结合专业指导,帮助患者重返运动并避免再次受伤。
目前是否有治疗运动损伤的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中实践?
潘孝云表示,当前,生物性修复技术为促进损伤愈合,指出了新方向。生物性修复技术在运动损伤康复中取得了明显进展。“PRP(富血小板血浆)技术是一种典型代表。通过抽取患者自身血液,分离出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再将其注射到损伤部位,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潘孝云进一步解释,类似的技术还包括骨髓抽取技术,通过提取骨髓中的干细胞和生长因子,进一步加速损伤部位的修复。同时,直接合成生长因子并将其应用于损伤部位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为未来提供更高效的修复方案奠定了基础。
“现在,智能穿戴设备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潘孝云说,患者康复时穿戴智能支具,能实时监测关节角度、肌肉张力及内外侧平衡性,为康复训练提供精准反馈,相当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篮球运动员在康复中,可以通过设备模拟篮球场的场景,在接近真实比赛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从而更好地恢复协调性和本体感受,降低二次损伤的风险。
预防损伤、应急处理、何时就医……
专家给运动爱好者“一箩筐”建议
在访谈过程中,两位医生结合临床诊疗经验,围绕如何预防运动损伤、运动损伤如何应急处理等问题频频支招,“干货”满满。
“科学预防是减少运动损伤的关键。”潘孝云道出预防的重要性,“运动前的热身非常重要,充分的热身能提高人体的核心体温,提升肌肉灵活度和神经协调能力,对防止运动损伤十分有益。”
如何科学热身?首先,热身时间不能太短,在10至15分钟适宜,包括动态拉伸和低强度有氧运动。其次,根据运动类型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和护具,尤其是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要穿戴护踝、护膝等装备能提供额外保护。此外,控制运动强度很重要,初次参与某项运动或久疏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再者,学习正确的运动技巧和姿势,避免因动作不当导致关节受力不均。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之后的拉伸和热身同样重要,在10至15分钟内,适当的拉伸能够缓解肌肉疲劳,改善循环。运动损伤虽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正确处理,可以降低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发生运动损伤,正确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两位专家纷纷支招,若感到疼痛或发现关节活动受限,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二次损伤。
随后,应对受伤部位进行冰敷,“如果临时找不到冰袋,可以买冰矿泉水,用毛巾包一层,敷在伤处。”潘孝云建议,每次冰敷10至20分钟,每日2至3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还可用弹性绷带对患处进行加压包扎,帮助固定关节。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缓解肿胀。
如果损伤不严重,可以使用喷雾剂或贴膏药帮助恢复。两位专家提醒,如果难以判断伤情,48小时内,不建议使用活血化瘀的药膏,以免促进血管扩张,肿胀更加明显。若伤情严重(如关节畸形、无法承重等),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浙BA”掀“篮球热”! 大咖为你揭秘运动损伤
记者:张琳 实习生 徐杨 黄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