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粮仓“华丽转身”新地标

温州晚报2025-08-04 09:01

温州网讯  在鹿城七都岛樟里村,有一座建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粮仓,它见证了樟里村从一个无环境、无产业、无发展的“三无村”蜕变成村美、民富、人和的全国文明村的历史。

不久前,老粮仓“重新收拾一番”后,开始试营业,成为樟里村一个新潮的文化地标。

七都岛当时唯一的粮食站

这座老粮仓正式名字叫樟里粮库,但对村支部书记包爱通等老村民来说,更习惯称呼它为粮食站。

“我今年63岁,在我出生前,这个粮仓就在了。它一开始叫粮食站,当时我们七都还属于永嘉县。”包爱通说,七都岛当时唯一的粮食站建在樟里村。

他回忆,当年七都所有生产队收上来的公粮运到粮食站,每年到七八月份,挑着扁担运粮食的村民络绎不绝,粮食站的院子里都站不下,一连40来天,村里像一个大集市,非常热闹。

庞大的人流也带火了村里的经济,来卖水果、卖茶水、卖灯盏糕等的人也有很多。

家就在粮食站隔壁的包爱通一家近水楼台先得月,赚了不少“外快”。

“来送粮食的壮劳力一般都吃‘肉米饭’,就是给他们蒸两锅米饭,再搞点肉来炒进去,让他们吃得饱饱地回去,这在当时算难得的美味佳肴。做饭的村民也能赚点差价,我们家当时一天好的时候能赚两三块钱。”包爱通说。

粮库重新开发成研学基地

当年的粮食站里有10多名工作人员,在收公粮时人手经常不够,村民们去帮忙也能得到一笔报酬。包爱通年幼时也常带小伙伴跑进粮食站里玩,趁机吃点红薯干解馋,工作人员跟孩子们都很熟,只要不提篮子来装,哪怕孩子往衣服口袋塞满红薯干,他们也不会阻拦。

在包爱通印象中,20世纪九十年代,七都岛老涂村新建的粮食站投入使用,设施相对落后的樟里村粮食站逐渐变成粮库,往年热闹的“集市”与送公粮的人流也不见了。

“粮库与粮食站性质不一样,这个粮库不直接从村民手里收粮食,而是其他粮食站收好粮食后运到这里统一存储起来的。樟里粮库里存放的还是国家储备粮,要求存放四年才能拿出来。”包爱通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粮食亩产量的不断提升,10多年前,樟里粮库被关上大门闲置下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

20多天前,樟里粮库重新开发,成了供孩子们亲近绿植、认识小动物的研学基地。

试营业已接待近百名学生

在樟里粮库,记者看到:标志性的坡状屋顶、对称式立面被完整保留;斑驳砖经刷白处理后更显历史温度;地面原有的粮食输送轨道痕迹被生机盎然的绿植花池自然覆盖;墙面上的粮食标语与创意“米”字打卡点巧妙融合,多个角落都化作“过去与现在”对话的载体……

租下樟里粮库的是平阳商人颜国勇的团队。他做了10多年的跨境电商,主要经营微景观生态缸等生意。去年,他想在线下多做一些产业拓展,在温州市粮食产业集团的推荐下,他选择了樟里粮库。

“樟里粮库是鹿城区的文保单位,外立面与主体结构都不能动,对经营业态有限制,我们结合自身的特色,把这里建设成一个展示自身产品与研发实力的绿色生态空间。”颜国勇说,他刚到粮库时,觉得里面破破烂烂,可转念一想,这里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层高也高,好好设计,有更多可能性。

他介绍,他们在粮库里规划了办公区、经营区、研发区,在院子里因地制宜设计了鱼缸亭和鸟巢亭,目前正在安装溪流缸与爬虫缸,将来还计划将粮库里的绿植增加到上百种,方便孩子们亲近植物。

“我们设计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研学课程,接下来会与主管单位和村民们多沟通,再设计一些与粮食、粮库相关的特色课程。”颜国勇说,试营业20多天以来,粮库已接待近百名学生,不少学校和家长还预约了长期课程。

温州市粮食产业集团董事长张少春说:“樟里粮库改造项目,是国有闲置资产盘活的成功尝试。它证明,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可找到平衡,精准功能定位、创新运营,就可让老建筑超越原有使命,成为承载集体记忆、激发社区活力的鲜活空间。”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老粮仓“华丽转身”新地标

记者 叶雄伟

实习生 黄子钊 项禾佳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