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瓯江夏潮澎湃,百舸向新争流,掀起朵朵浪花,映照“创新温州”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筑基生命健康产业;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落户,装配海上风电产业“最强大脑”;16+兆瓦漂浮式机组下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温州首台智能眼镜Looktech上市,重塑眼镜产业价值链;青山控股、正泰电器、华峰集团在中国500强榜单上排名大幅攀升,麦田能源、清大视光、锌芯钛晶等科技型企业入选“独角兽企业”名单……
高能级科创平台接连落地、硬科技创新成果破茧涌现、龙头企业和科技新锐齐头并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主导产业攀高成势,一幅高水平建设创新温州、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画卷铺展开,呈现“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新图景。
牢记“续写创新史”殷殷嘱托,温州,这座民营经济之都,正加速迈向创新之城。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创新浙江建设部署,坚定走好创新发展“华山一条路”,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实施创新温州“八大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同频共振源动力
教科人改革增强新动能
在温州金榜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激光设备精准地为制药机械管道内壁“织”出耐腐蚀涂层。这项由温州大学激光院副院长林礼区兼任企业“科技副总”带领团队攻克的激光熔覆技术,助企年增产值超5000万元。
“科技副总”是我市聚焦企业高端人才招引难等突出问题,帮助企业精准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建立的柔性引才机制。去年初,我市率全省之先实施全域选派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开展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引育等增值服务。截至目前,全市500多家企业迎来“科技副总”,其中市级以上人才超200人,助企攻关核心技术240多项,推动1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副总”是我市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加快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系列体制机制中的一项创新举措。上月,“科技副总派驻方案”迭代升级,推进科技副总派驻工作扩容提质,建立市域内外选派联动机制。
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中,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温州作为全省率先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城市,设立市级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专班,统筹分散的创新资源,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格局,着力在人才有序流动共享激励机制上寻求率先突破,壮大人才“第一资源”,支撑创新“第一动力”——
“问企识才”企业人才评价制度、“双聘”人才共享机制等改革举措应声落地,推行“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平台都能使用”模式,全市873家行业协会学会、重点企业自主(认定)培育技术技能人才2.9万人。
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今年我市围绕重点领域深化29项“小切口”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加快打造“主导产业必有专业支撑、优势专业必有产业布局”的教产共融模式,建强“按需布局—结对合作”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发展体系,形成“人在高校、干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有序流动格局——
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推进“一县一产业学院”建设,加快构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载体。今年全市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等专业18个,已建成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乐清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等18家县域产业学院。瓯江实验室共建首个省级生物医药科教融合学院,推动43个优质项目在温落地转化。
建立高能级科创平台结对合作机制,加快打造“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产学研用共生体。温州医科大学聚焦细胞生长因子构建产学研医一体化生态,加快建设“生长因子之城”;全市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国内重点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59家,围绕新兴产业布局市级重点实验室25家;引入金田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龙港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龙港持续深化产学研协作,推动科研攻关从“单兵作战”向“联动共赢”升级。
勇当探路尖兵,一个个点上开花的改革“盆景”汇聚成创新温州的靓丽风景线,一项项“小切口”改革落地激发动力之源,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赋能温州这座城拔节生长。
目前,全市建成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6家全省重点实验室,全职在温顶尖人才达28名,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跻身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20强,居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第26位。
和鸣共舞展新姿
“两新”深融开辟新天地
全面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落脚点。今年以来,温州依托“一港五谷”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发展高地,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底盘”持续壮大尤为抢眼——
温州数安港竞逐“AI+数据安全”新赛道:生成式智慧病历、信贷数据宝等一批数据产品落地应用,不断拓展数智生活新场景;温州智能谷托举“AI+低空经济”腾飞,低空创新研发中心等三个平台齐揭牌,再添抢占天空之城“智翼”;中国眼谷落地举办首届全球眼健康专题赛,加快汇聚“AI+眼健康”产业细分赛道创新资源……
大孵化器集群是我市加速“两新”深融的“聚能环”,把人才的智、产业的需、资本的钱熔铸一炉。过去三年来全市孵化空间面积增至930多万平方米,扩容超过10倍;在孵企业增至10700多家、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增至9万余人,分别增长近4倍和逾7倍。
如何推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不断蝶变出新?今后三年新增空间1200万平方米,每年重点打造20个示范性孵化器,全面培植热带雨林式的孵化生态,持续激发全域孵化出新出彩……我市实施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加速科创孵化与主导产业培育深度嵌合,为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在“山城”泰顺,依托低空经济产业园、酒水产业园、中国泰顺石产业城、万洋众创城等平台,正加快布局绿色醇氢、低空经济、医药康养等应用场景,朝着“三年再造一个新泰顺工业”发力。
打通“两新”深融通道,创新主体是“动力源”。温州,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新模式,创新热流在企业一线涌动。
——狠抓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实施企业创新“5个90%”等行动。1至6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9%,增速五年来首次居全省第二。
——加快构建科技企业成长体系,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针对性举措和政策,形成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坚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高水平科技企业梯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47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7万家。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链主企业领衔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市级科研项目企业牵头或参与比例占近90%。
科技与企业牵手,创新效率节节攀升,温州硬核产品频频上新填补“空白”——
兴机电器研制的环网柜用操动机构,首创弹簧操动机构电动分闸技术全球领跑;奔腾激光开发新型超高功率智能激光切割头,突破国内激光行业核心元器件“卡脖子”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是畅通“两新”深融的“突破口”,概念验证和中试越来越成为催熟成果、实现从“1到100”的关键一跃。
“通过眼视光概念验证中心的技术分析和检验检测,加快钙钛矿量子点健康照明护眼灯新产品上市。”温州锌芯钛晶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联合中国眼谷入驻企业清大光德开发钙钛矿量子点护眼灯,拓展钙钛矿发光量子点技术在健康照明产业应用场景,顺利完成A+轮数千万级融资。
当前温州正加快步伐建设20多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嵌入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推广“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全流程服务体系,畅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一年来,首批5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已实现17个项目产品化。以乐清为基地的温州赛宝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中试平台,跻身国家级中试平台“预备队”,已承接中试项目1000余个。推广“拨投联动”“先用后转”“先研后股”等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多点开花,促成100项百万元以上科技成果交易落地。
改革风正劲,创新潮更涌。
温州,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提升全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撬动更多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流动、向产业一线下沉,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向“新”前进、向“高”攀登,擦亮创新温州的鲜明标识,形成“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温州强”的正向循环。
看,在“续写创新史”的壮阔航程中,温州破浪前行。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崭新气象不断上演……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看创新之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记者:周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