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潮涌处电网织新篇 温州电网二十年跨越之路

温州日报2025-07-15 09:00

亚洲最大滩涂渔光互补项目在温州并网发电。图片由国网温州供电公司提供

  温州网讯 瓯江的浪涛记得2005年的盛夏。台风“海棠”裹挟着暴雨肆虐温州,瑞安飞云变电站的灯光在风雨中摇曳,时任浙江省委领导的嘱托穿透雨幕:“电力是重中之重,电网是生命之网。”

  二十载潮起潮落,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将这份嘱托纺成银线,织进瓯越大地的肌理——从海岛的孤灯到城市的霓虹,从工厂的轰鸣到风车的转动,坚强的电网如脊梁撑起发展筋骨,智慧的脉搏随数据跳动,绿色的藤蔓伴新能源生长,在1.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就一部电力与城市发展共舞的诗篇。

  坚强电网 从“孤岛无电”到“全域通衢”

  2024年7月,台风“格美”的狂涛拍打着洞头南策岛的礁石。大南岙公用变压器突发故障的警报刚响,岛上微电网已自动切换至离网模式。三分钟后,渔民陈阿婆的节能灯重新亮起,冷藏库里的渔获仍带着海的鲜度。这“惊魂三分钟”的背后,是温州电网二十年向难而行的坚守。

  坚强电网的根基,是向“无电角落”的持续冲锋。2006年,洞头大瞿岛的柴油发电机终于沉默,浙江“户户通电”的红旗插上了这座悬水小岛;2019年,平阳南麂岛的海底电缆如银龙潜海,结束了“孤网镇”的用电难题;2023年,“一岛一策”自愈微电网集群在10余个海岛建成,让风浪中的灯火有了“自主呼吸”的能力。

  更磅礴的跨越藏在钢筋铁塔的生长里。二十年间,温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从1189.2万千伏安跃升至5607.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从2441公里延展至7560公里,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落地生根。如今,以500千伏超高压为核心,以220千伏双环网为骨干,以110千伏链式、辐射结构为主的坚强主网架已然成型。“过去是‘电不够,向外求’,现在温州电网正从输入型转向输出型。”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管沈杰的话里,藏着一个“缺电大市”到“电力强市”的蜕变。

  这份坚强,在关键时刻更显分量。杭州G20峰会期间,保电团队用状态监测技术为线路做“实时体检”,大数据预判负荷变化;杭州亚运会时,24小时值守的保电人员为场馆设备“号脉问诊”,对标“五个最”“四个零”标准。如今,温州综合供电可靠性(剔除台风等)达99.993%,户均停电时长从10小时压减至36分钟,最高用电负荷增长超3倍。数字背后,是企业生产线不停歇的节奏,是万家灯火里的安稳。

  智慧电网 从“人工巡检”到“云端值守”

  仰义供电所的操作屏上,无人机正掠过温州市嘉印包装有限公司的光伏板。高清镜头捕捉到一块组件的微变形,系统瞬间预警超容发电隐患。飞手小林轻触屏幕,巡检报告已自动生成——这样的“空中诊疗”,如今是温州电网运维的日常。

  智能化的触角,早已渗透电力生产的全链条。调度中心里,智能系统依托AI算法实时阅读电网数据,精准预测负荷并自动优化分配;变电站内,传感器像神经末梢般监测着设备的温湿度与振动,变压器从定期体检变为实时监护;居民手机上,智能电表实现“用电看得见、缴费一键通”,线上平台集成了从业务办理到故障报修的全流程服务。

  台风季的应急响应,更见智慧的力量。输电全景监控中心的大屏上,全市重点线路的实时画面滚动更新;“无人机军团”借卫星通信穿越雨幕,灾情侦查效率提升3倍;应急指挥系统快速定位故障点,调度抢修力量如臂使指。数据见证跨越:2005年“海棠”肆虐后,温州用7天艰难复电;2020年“黑格比”来袭,恢复供电缩至45小时;2024年“格美”过境,单次台风24小时复电率达100%,稳居全国前列。

  “从人工爬塔到无人机巡航,从纸质记录到量子加密传输,科技让电网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李大任感慨道。如今,北斗导航为巡检定位,机器人在变电站识别隐患,数字孪生技术推演电网运行——这些创新,正让“电力不停”从承诺变成常态。

  绿色电网 从“高耗模式”到“全链低碳”

  瑞安滩涂的晨曦中,500兆瓦综合储能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座我国首个设计容量达500兆瓦的储能站,宛如新能源领域的“超级插线板”,预计于2026年底投产。届时,它将充分发挥电力“收纳”与“分发”功能,高效汇集周边海上风电、滩涂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所发电力,有序统一送入变电站并入电网,为大规模新能源集中接入、治理和消纳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成为温州电网向“绿色”转身的地标。

  温州的绿色基因,藏在自然资源的馈赠里。近年来,核电、风电、光伏如雨后春笋生长,新能源装机容量从“零”突破至500万千瓦。三澳核电二期的汽轮机开始调试,永嘉、泰顺抽蓄电站的水库碧波荡漾,苍南26公里海岸线上的风车转动不息,温州湾新区5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里,光伏板下的鱼虾正肥。未来三年,1573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将撑起“三极三纵”骨干网架,让清洁能源占比再跃新台阶。

  “新能源的电,要带动新能源的链。”李大任说。国网温州供电公司正推动“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成型,清洁能源并网容量增长近15倍。企业端,碳链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工厂贴上“碳标签”,智能推荐降碳方案,年节电超1000万千瓦时;居民端,充电桩“村村通”工程加速推进,2025年底将建成29万个充电桩,“城区五分钟充电圈、村村有电充”的图景正变为现实。

  从海岛微电网的太阳能板,到工厂屋顶的光伏矩阵,从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桩到家庭的智能电表,绿色已成为温州电网的底色。当风车与灯塔共舞,当光伏板与稻田相映,这座城市正用电力的转型,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注脚。

  二十年栉风沐雨,温州电网从“保基本”到“强支撑”,从“重规模”到“求智慧”,从“高耗能”到“低排放”,每一步跨越都与城市发展同频。正如瓯江的水流向大海,温州电网的未来,将继续以坚强为基、以智慧为翼、以绿色为魂,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照亮更多奔涌向前的航程。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

  瓯江潮涌处 电网织新篇

  ——温州电网二十年跨越之路

  记者 柯哲人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