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12支省内外高校实践团队共114名高校青年,齐聚平阳县昆阳镇“大上林垟”片区,通过深度调研、创意实践、乡村对话等形式,为“大上林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上林垟大力发展机械农业,鸣山主打‘古村+非遗’,官岙邸重点打造全域研学……”一路听、一路看,“大上林垟”片区五个核心村差异发展又抱团共富的故事,给这群高校青年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以前的五个村没产业、没资金,是传统农耕村。在地图上,上林垟、鸣山、官岙邸、湖屿、万金,五个核心村呈五角星状分布,上林垟距其余四村车程均在6分钟左右。地理上的相近让五个村有了抱团发展的想法。
受访者供图
2020年开始,五个村开展“塘河粮仓·五彩乡村”党建联建,理思路、谋项目,探索联村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一场场头脑风暴下来,厘清了各村的特色优势、发展定位——
上林垟村,坐拥2550亩连片耕地,是省粮食功能区,适合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与服务;鸣山村,有1700多年历史,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发展非遗文创是不错的思路;官岙邸村是昆阳镇的后花园,有做好休闲旅游和研学旅行的基础;湖屿村立足稻虾共养;万金村挖掘塘河文化……
同时,五村依托塘河粮仓文明乡风示范带建设,涵养文明乡风,提升村容村貌:全国文明村、国家3A景区、全国民主法治村、省非物质文化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几十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纷至沓来。近日,记者走进鸣山村,只见小桥、流水、水车喷泉、黑瓦白墙,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受访者供图
有了深厚“内功”,五个村组团招商也有了底气。在政府助力和各村能人牵线搭桥下,几年间,当初想法正步步成为现实:浙南服务范围最广的农事服务中心、投资1.2亿元的珑玥潭景区、坐拥223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日均客流超3000人次的“非遗夜市”等项目建成落地。
在上林垟农事服务中心,记者看到,16台烘干机、5台收割机、4架植保无人机、3套播种机以及流水线育秧设备等一应俱全,实现育秧、插秧、收割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上林垟村第一书记马驰骋告诉记者,作为浙南服务范围最广的农事服务中心,全年可提供植保服务9万余亩,辐射昆阳镇及周边1.8万亩农田,年烘干量达5000吨,带动小农户亩均收入增加20%以上。
受访者供图
差异发展,握指成拳的故事,也在官岙邸上演。官岙邸村自2022年引入珑玥潭景区,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年国庆黄金周初营业就获得680万元营收,村集体以土地入股,获得首笔10%的分红。在此基础上,官岙邸村又开发出珑玥潭景区拓展研学、民俗庭院传承研学,同时上林垟的一粒米故事、湖屿稻虾共养的生态故事、鸣山的非遗故事等,又大大丰富了官岙邸的研学课程。2024年,官岙邸接待研学游客17余万人次,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20多万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三年翻番、2024年突破147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6万元,是五村抱团发展交出的阶段性答卷。今年以来,平阳大力推进“大上林垟”片区建设,以上林垟村为1重点村,整合上林垟、官岙邸、鸣山、湖屿、万金等5村资源,探索水亭、乐丰等11村联动共富模式,构建“一村引领、五村联建、十六村抱团”的“1516”三层抱团体系,实现“串珠成链,织锦成卷”。目前,“大上林垟”片区动态谋划140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蓝图跃然纸上。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三年翻番,村集体收入近1500万 平阳五个农耕村实现产业兴旺
记者 项锐 共享联盟·平阳 赵哲璐